正衬是用衬体正面衬托本体的衬托方式,本体是表达中心,描述的主要事物,衬体是陪衬事物,却是着意用墨之处。
(10)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易水歌》)【萧萧的风声,滚滚而过的寒冷彻骨的易水,烘托出壮士舍身赴死的豪侠气概,浓化了荆轲悲剧的壮美色彩。】
(11)高田种小麦,终久不成穗。男儿在他乡,焉得不憔悴。(《汉乐府·古歌》)【起兴的目的在于烘托男儿背井离乡的孤苦和举目无亲的忧伤,“麦不成穗”很自然地映出人的憔悴和忧伤。】
(12)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蒋捷《虞美人·听雨》)【人们常说:少年像诗,中年像小说,老年像散文;殊不知“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人生不同的阶段衬出对生活的不同感受,活泼少年的嘴里永远吟不出“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绝唱。】
(13)她走到那里,一些老人、孩子都会跟着她,高兴地向她打招呼,“胡小平!胡小平!”有些人不知从哪里弄来胡小平的照片,热情地要她签名留念。【不直接写胡小平的声乐成就,而侧面描写群众对她的欢迎和热爱,她的歌声已经深深印在人们的心中。这种侧面描写的表现手法,正是衬托修辞的主要特点。】
(14)黑得像墨水一样的海水卷着巨浪是可怕的,但是林道静的眼里,这黑暗的社会更可怕。(杨沫《青春之歌》)【用海水的可怕来衬托“黑暗社会”的可怕,写出了林道静的畏惧心情。不仅给主人公的眼前涂上了一层幽暗的色调,而且展现出一代青年追求、动摇、幻灭的精神境地。】
(15)花,它那芬芳艳丽的色香与充沛的活力,令须发霜白的人,闻鸡起舞,不知老之将至;令青少年倍感朝气蓬勃,生力无穷。花,它给人带来喜悦,令人在劳作之后,得到更好的休息,这喜悦和休息,是新的战斗前的必要的休息。花,它使人在劳作之后,更好地消除疲困,养精蓄锐,准备用这磅礴的新鲜活力,去迎接下一场的劳作和战斗……花,是可贵可爱的。然而,最可贵可爱的,是人类的宝花——新生代。(曹靖华《花》)【文中对花充满激情的描写只是一种衬托铺垫,作者真正想要歌颂、赞美的,是人类的宝花——新生代。读者可以感受到跳跃在字里行间的作者对孩子的一片爱心。】
(16)这天中午,上完最后一节课,贺老师刚走出教室门,牛牛身后的郭石头,一把抓起了牛牛的帽子。这一抓不打紧,“哄”,全班的学生都笑起来。教室的屋顶快要被声浪掀翻了。玻璃窗震得吱吱响。“噢——快看哟!牛牛修起洋楼了!”(王恒才《大山深处的孩子》)【作者用“声浪”衬托少年学生的天真与活泼,夸张的侧面描写揭示了少年的个性与心理。】
(17)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柳宗元《小石潭记》)【文中无一“水”字,却写尽了水的晶莹透澈。作者以“皆若空游无所依”的观感和潭中之鱼的静态动状为衬,写出了独特的美感和意境,给读者不尽的艺术享受。】
(18)九月里那个太阳火烧那个天,密层层那个红叶染呀么染遍了山,天好呀那个地好呀边区更好,引来了那个彩霞呀落呀落人间。(《引来彩霞落人间》,电影《我们是八路军》插曲)【这里采用的正是典型的烘云托月的衬托手法,歌曲意在赞颂边区之美,却先写了天地之美,比直接描写更含蓄、更能启发读者的联想。】
(19)“祥子!”她往近凑了凑,“我有啦!”“有了什么?”他一时蒙住了。“这个!”她指了指肚子。“你打主意吧!”愣头愣脑的,他“啊”了一声,忽然全明白了。一万样他没想到过的事都奔了心中去,来得这么多,这么急,这么乱,心中反猛的成了块空白,像电影片忽然断了那样。街上非常的清静,天上有些灰云遮住了月,地上时时有些小风,吹动着残枝枯叶,远处有几声尖锐的猫叫。祥子的心里由乱而空白,连这些声音也没听见;手托住腮下,呆呆地看着地,把地看得似乎要动;想不出什么,也不愿想什么;……他这才觉出冷来,连嘴唇都微微的颤着。(老舍《骆驼祥子》)【祥子做梦也没想到,虎妞怀上了自己的孩子,他连恐惧也没来得及产生,脑子就变成了空白。文中的景物描写,那“清静”的街道,遮住了月的“灰云”,还有那“残枝枯叶”和“尖锐”的猫叫,恰如其分地衬托出祥子此时的心境。这种街景的灰冷,恐怖正是潜意识中祥子的冷和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