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非遗炉包,传承舌尖上的匠心

探访非遗炉包,传承舌尖上的匠心

为深入挖掘非遗美食的文化价值,助力传统饮食技艺在当代的传承与创新,7 月25日,李茂专程前往即墨古城,探访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柳树炉包”,开展非遗传承与教育创新实践活动,旨在近距离感受这道特色美食背后的匠心传承,为推动非遗与教育融合积累实践素材。

“大柳树炉包” 作为即墨当地的老字号品牌,不仅入选即墨十大特色小吃,更先后斩获区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荣誉,是承载即墨饮食文化记忆与民俗风情的重要载体。在即墨古城的店铺前,“非物质文化遗产”“青岛市十大特色小吃”“即墨老字号” 等牌匾整齐排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既彰显着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印证了它在当地人心目中的独特地位。李茂走进店铺,一股浓郁的面香与馅料的鲜香扑面而来,他一边实地观察炉包制作的全流程,一边与传承人和工作人员深入交流,探寻这道美食背后的故事。

在与传承人王师傅的交流中,李茂详细了解到“大柳树炉包” 坚守百年的传统手工技艺。从原料选择开始就极为讲究,面粉需选用高筋小麦粉,保证面团的劲道;馅料则坚持当天采购新鲜猪肉、韭菜等食材,确保口感鲜嫩。和面环节,师傅们需用手腕力量反复揉搓,直至面团光滑细腻、富有弹性,这个过程往往需要半小时以上;调馅时,要严格把控肥瘦比例和调料用量,既要突出食材本味,又要实现味道的平衡;而煎制环节更是考验功夫,铁锅需先烧热,刷上适量花生油,将包好的炉包整齐码放,倒入调好的面水,再盖上锅盖,通过精准控制火候,让炉包底部形成金黄酥脆的硬壳,上部则保持松软,馅料的鲜香在高温下充分释放,出锅时撒上一把芝麻和葱花,香气扑鼻。

传承人们凭借数十年的经验,将每一个步骤都打磨得恰到好处,赋予了“大柳树炉包” 独特的风味。王师傅介绍,随着时代发展,“大柳树炉包” 在坚守传统的同时也在不断创新。为适应现代消费者的口味需求,推出了素馅、虾仁馅等新品种;在包装上采用简约时尚的设计,方便携带的同时也更符合年轻人的审美;还通过线上外卖平台扩大销售范围,让更多人能品尝到这道非遗美食。此外,店铺还会在节假日举办炉包制作体验活动,让游客亲手参与包炉包的过程,感受非遗技艺的魅力。

此次探访,让李茂真切感受到了非遗美食的文化魅力与传承价值。“大柳树炉包” 以舌尖上的美味为载体,串联起即墨的历史变迁、手工技艺与民俗风情,是一份活态的文化传承样本。李茂表示,未来将整合此次探访的收获,计划开发 “舌尖上的非遗 —— 大柳树炉包” 特色课程,将炉包的历史故事、制作技艺融入教学中,通过课堂讲解、视频展示、实践体验等多种形式,让更多人尤其是青少年了解这一非遗项目。他希望以教育为桥梁,激发大众对传统饮食文化的关注与热爱,助力 “大柳树炉包” 制作技艺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这道古老的非遗美食在新时代持续焕发 “舌尖活力”,为非遗传承注入青春动能。

撰稿人:李轩本

“雅韵寻思,艺脉传新”实践队

指导老师:刘兆宇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