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寂寞圣贤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论语》正是这样的文章。为天地立心,为往圣继绝学,撷英才而育之,为万世开太平。《论语》不朽,文脉绵延,我辈当庆之。

咬文嚼字读《论语》随笔系列,走心奉献。

图片发自简书App



《寂 寞 圣 贤》

文/黎峰

      寂寞是每个人的私有财产。李白有诗云:“古来圣贤皆寂寞”。寂寞与生俱来,又在不甘寂寞中走完一生,能懂得他人寂寞的人,至少他也寂寞过。

      不甘寂寞是真性情,耐得住寂寞是大境界。孔子有大悲悯,所以有大志趣;因为有大志向,固尔有大寂寞。

      我们看孔颜乐处,两个寂寞的圣贤互为欣赏,教学相长。颜回不仅“人不知而不愠”,而且“不改其乐”,是为“独乐”,孔子看懂了,他感叹“贤哉回也!”“回也三月不违仁。”颜回则认为“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所以“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见《子罕》第九)颜回早死于孔子是致命一击,“子哭之恸”(《先进》),认为是“天丧予”,孔子隐忍,有泪不轻弹,这是到了寂寞伤心处。颜回以后,孔子几乎认为弟子无有出其右者。

    孔子寂寞的深处是仁,所以“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宪问》),反而强调“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他想“了却君王天下事”,却无意博取“身前身后名”。他深谙“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卫灵公》)的道理,奈何“心有余而力不足”,终将陷入“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宪问》)的尴尬之中。

      孔子忧道不忧贫。寂寞原道中,他自省、自警、自励、自立、自强,上下求索,虽九死其犹未悔。《史记》记载,他也曾被寂寞掳掠,发出“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的慨叹。颜回的安慰是:“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由此看寂寞也是人生应有的价值意义。

      太史公读《春秋》,读出寂寞的味道:“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刺讥而已。”“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太史公五百岁,此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历史因这些寂寞之人,变得丰富饱满而又延展,使思想文化学术得以万古流芳。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