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好奇和无尽的探索欲是孩子了解这个世界的源动力,对规则的试探也是了解行为底线的过程。在最初,好坏对错对于孩子是没有概念的,更不用说行为的前因与后果,而这些大人是知道的,这段差距就是孩子需要通过学习成长来弥补的。好的教育方式就是不以自己的认知为前提去评判孩子的学习方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方式,但这个方式的习得只能由自己来探索,旁人无从代劳,监护人要做的就是竭尽所能地去引导,让孩子慢慢地找到自己的学习方式,同时也建立自己的能力评价系统,毕竟没有什么是比摧毁一个人的自我认知更可怕的事情了。
因生而为人道歉,是懦弱,也是不甘。因为自己很清楚,是自己放弃了不该放弃的,是自己维护了不该维护的,徘徊于扭曲和警醒之间,没有勇气选择,没有胆量面对,只能在无法摆脱的愧疚中无力地说声抱歉,然后结束自己,最终还是选择了逃避。为人不易,何故不曾珍惜?可悲又可恨,却不可谅。能够直面惨淡的人生,就算结果不随人愿,至少自己努力过争取过,弥留之际也会坦然许多。无论生活抛给你的是什么,只要自己不投降,那么生活就不能把你怎么样,而你的生命却会因这样的倔强而散发光芒,或许有一天,你会笑着对生活说,感谢你让我学会坚强。
当父亲夸李玩懂事的时候,不知道李玩是否是真的开心,我想至少是会有许多的苦涩与无奈吧,看得人不由地心疼她,或许那躲起来痛哭的样子才是真实的李玩,还有被走丢、被送走的爱因斯坦和她幻想中包揽了所有美好的平行世界。
《狗十三》是部少有的好片,平淡的叙事,简单的冲突,却真实得就像每个人的日常。影片最让人觉得庆幸的,不是父亲最后的认可,也不是终于找到了爱因斯坦,而是李玩自始自终都保留了完整的自己,有原则有底线有坚持,尽管到最后还是戴上了对许多人来说意味着所谓的“成长”的面具,但至少可以确定,在面具之下,李玩还不曾放弃真实的自己的模样,这一点才是最为不易的。
无法否认,《狗十三》确是一部佳作,真实得让人压抑让人无奈,却总也找不到释放痛苦的出口。没能在影片中找到青春的既视感,却实实在在地体验了一把在窒息感中如何成长为一个独立的人。那所谓的“懂事”也不过是向生存妥协后的结果,不是主动选择,而是被迫接受,在这一点上,无论孩子还是家长,都是处于同样的境地的。片中的李玩是特别的,尽管承受着无端的压制与侵蚀,也会迷茫,也会痛苦,却始终没有屈服于环境的扭曲,虽然懂得了妥协,和大家一样戴上了面具,但面具之下她依然还记得那个真实的自己,会痛哭的自己,有原则的自己,要坚持的自己。生活是把锉刀,要生存下去,妥协是必要的,但那个真实的自己却是不应该被遗忘的。
从小就被告知要善良,却从不说善良要有底线;从小就被教导要听话,却从不提听话要有原则。所以,长大后才渐渐明白,善良要暗藏锋芒,听话要自带辩驳。
终于看到这部片子的影评了,当初第一次看到此片就被深深震撼,印象深刻。小女孩的说谎是被拒绝后不满情绪的本能发泄,家长、学校、社区对事件的反应也是合情合理的,唯独在知晓真相后依旧执着的恨意让人脊背发凉。片尾猎鹿活动中意外射来的那一枪,瞄准的是人性中善意的无奈,体现的是人性中恶意的顽强,正如片名一样,《狩猎》的目标究竟是鹿还是人?
从计划生育到鼓励二胎,以后还可以鼓励生女娃,一来解决男女比例失衡的问题,从配比上缓解因结婚引起的房价太高问题,充分发挥女性在社会发展上的独特优势,从包容性、柔韧性、顽强性等方面拓展整个社会的和谐度,建立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独立地位,那么许多现今存在的矛盾与问题就能得到有效缓解了。男人征服了世界,女人征服了男人,所以最终还是女人征服了世界。
对自卑的分析很全面,难得的佳作!在自卑的成因中,儿时经历才是最根本的,父母的教育方式会直接影响孩子对自我的判断。遗传属于先天缺陷,自己是无法左右的,跟他人对自己的评判一样,是不附加任何条件的外部影响。《嗝嗝老师》中,面对女主的先天缺陷,父亲持有一种排斥、抗拒的态度(尽管内心深处也是出于爱护),母亲则是包容、接纳与鼓励,也正是由于父亲的缺位、母亲的支持,才有了女主坚强、自信、包容的品质,但女主在被父亲真正接纳之前,依然会在面对父亲时表现出不由自主的紧张与拘束,可见这种儿时的影响会持续很久,直到再次被正视、被化解才能完全地消失。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教育好一个有自我思想的孩子,从来都不是一件轻松容易的事情。
强盗逻辑让人气愤,若不进行适当的引导和约束,就有可能引发严重的社会事件,因为很明显能从其中感受到戾气的存在。换个角度,可以思考这种戾气从何而来?他把自己定义为弱势群体,是否意味着曾经他发出的声音被忽视了、他的需求被忽略了?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这些反常识的行为,努力寻求协商破解的方法,要比一味地选择对抗的方式更有效果,同时也能避免矛盾的进一步激化。
权责利的分析还是蛮贴切的。有些老板,片面地强调责任,既不提权力,也不提利益,画大饼、开空头支票、变相洗脑,样样精通,导致下属离心离德。有些员工,片面地强调利益,对责任置若罔闻,不思进取,对自己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总认为自己应该拥有更多,于是朝秦暮楚,一言不合就溜之大吉。因为有这样的老板和这样的员工,双赢合作就变成了零和博弈,而且还斗得不亦乐乎,催生出了老妖怪和老油条一类的存在,而在背后却是各自抹着各自的泪、各自数着各自的悲。
原生家庭的影响会持续很久很久,一不小心就可能是一辈子,唯一能够跳出其影响的办法就是去反思,反思自己,反思原生家庭在灵魂上留下的印记,从中找到自己的行为模式与原生家庭之间的关系,面对它理解它优化它,最终目标就是修复原生家庭造成的残缺、强化原生家庭孕养的优点,成就一个完整、健康、真实的自己。分析原生家庭的影响不是为了仇恨为了报复,而是为了更真切地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短板和优势,带着更高更广的见识和胸襟去包容已成定局的过去,带着充满体恤式的温柔去看待本无恶意的原生家庭,用自己的强大与幸福来告诉他们一个被爱包围的家庭应该有的样子。生活始终都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
有格局的公司有多少?有管理的公司有多少?有文化的公司又有多少?至于未来,还不如科幻小说来得真实。公司是人开的,有格局有规矩有思想的人能有多少?所以,现实是和尚多大庙少,能将就就将就将就,能凑合就凑合凑合,不可太挑,不可太严,等自己练的翅膀硬了,或者攀上了高枝,或者自建一座大庙,到时候才是真的有了指点江山的资本和能力,才能够真正地去审视一个企业的格局、管理和文化。
面对恶的顽石,有多少人有勇气有精力有能力去作那奋不顾身的鸡蛋?每个人都喜欢公平与正义,但欺客、家暴、潜规则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维权太难,对恶的惩戒远远追不上恶萌生的脚步,沉默是悲哀的,却也是落足于现实之上的无奈选择。与其指责沉默者的懦弱,不如去挖掘恶的土壤之下隐藏着什么样的污秽。敢于肆无忌惮地施恶,大多源于对社会资源不对称地占有与支配,由此而孕养出的张狂与放肆是敢于把法律践踏在脚下的,唯我独尊的意识使之视他人如同草芥,甚至公权力都可以成为其倾轧的对象抑或利用的工具,如此一来,一手遮天霸王条款便能够悄悄地演化成惯例伪装成共识。如果没有公权力强有力地介入,那么沉默或者爆发就只是个再简单不过的二元选择题,兔子急了也会咬人,就算咬不死也会让你知道疼!
去过那么多的城市,听过那么多的故事,见过那么多的面孔,再回首时,发现物也非了,而比起物,人要非得更多,聊回忆会显得幼稚,聊当下又觉得不在一个频道,所以,还是悄悄的比较好。于是,难免一声喟叹,人生若只如初见……
经年之后,再听《天黑黑》,才《开始懂了》,我们曾执意追逐的,不过是期待着《遇见》另一个《同类》。爱情所代表的,不过是我们都成为了更好的自己。
PS:经历世事变幻,饱尝人情冷暖,才终于开始成长,开始反思,那些困惑那些忧虑,那些潜伏在内心深处不时便会隐隐作痛的伤口才真正开始愈合,尝试着去学会爱,尝试着去理解去包容去接纳,尝试着去和解,与家人和解,与世界和解,最重要的,与自己和解,接受曾经的年少轻狂与懵懂无知,正视镜子里那个不那么漂亮不那么聪明不那么勇敢不那么受欢迎不那么开心的自己,笑一笑,一段新的人生正在开启……
- ̗(๑ᵔ⌔ᵔ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