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仙,这一中草植物,宛如凌波仙子般,以其独特的魅力在植物世界中占据一席之地。它不仅拥有多个富有诗意的别名,还在生长环境、地域分布、植物形状等方面展现出独特的特征,同时兼具经济价值与奇闻轶事。
水仙的别名众多,每一个都蕴含着人们对它的喜爱与赞美。凌波仙子、金盏银台、落神香妃、玉玲珑、金银台、天蒜、中国水仙等,这些名字或描绘其形态,或彰显其气质,让水仙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水仙对生长环境有着一定的要求。它喜温暖湿润气候,尤其适宜在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春季多雨的地方种植。水仙喜水耐肥,对土壤的要求是疏松、富含有机质且水分充足的中性或微酸性壤土,不过它也具有一定的耐旱、耐贫瘠能力。水仙喜阳光,也能耐半阴,在花期时水分充足对其生长至关重要。此外,水仙属短日照植物,每天有10小时光照便能开花,生长期喜冷凉气候,适温为10 - 20℃,可耐0℃低温,后期则喜温暖,气温20 - 25℃,湿度70 - 80%的环境最适合鳞茎膨大。
从地域分布来看,水仙主要原产于北非、中欧及地中海沿岸,其中法国水仙分布最广,自地中海沿岸一直延伸至亚洲。中国及日本仅有2种,在中国,水仙栽培分布多在东南沿海的福建、浙江、上海等省市,武汉、北京、西安和云南、四川等省也见有栽培报道,野生水仙则主要分布在闽、浙沿海诸岛。中国水仙栽培品种有金盏银台、玉玲珑等,1986年我国自主培育出水仙新品种金三角,为水仙家族增添了新成员。
水仙的植物形状独具特色。它是石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全草有毒,鳞茎多液汁,毒性最大。水仙为须根系,由茎盘上长出,乳白色,肉质,圆柱形,无侧根,质脆弱,易折断,断后不能再生。球茎为圆锥形或卵圆形,外披黄褐色纸质薄膜,称球茎皮,内有肉质、白色、抱合状球茎片数层,各层间均具腋芽,中央部位具花芽,基部与球茎盘相连。叶扁平带状,苍绿,叶面具霜粉,先端钝,叶脉平行,基部为乳白色的鞘状鳞片,无叶柄,栽培的中国水仙一般每株有叶5 - 9片,最多可达11片。花序轴由叶丛抽出,绿色,圆筒形,中空,外表具明显的凹凸棱形,表皮具蜡粉,长20 - 45厘米,直径2 - 3毫米,伞形花序,小花呈扇形着生于花序轴顶端,外有膜质佛焰苞包裹,一般小花3 - 7朵(最多可达16朵),花被基部合生,筒状,裂片6枚,开放时平展如盘,白色,副冠杯形鹅黄或鲜黄色(称金盏银台,尚有金盏金台——花瓣副冠均为黄色,银盏银台——花瓣副冠均为白色),果实为小蒴果,由子房发育而成,熟后由背部开裂,中国水仙为三倍体,不结种实。
在采制方面,水仙的鳞茎在秋季种植,经过一段时间的生长,在春季开花后,可适时采收鳞茎。采集时需小心操作,避免损伤鳞茎,影响其品质和后续的种植与利用。
水仙的性状也有其特点。鳞茎卵球形,外被棕褐色皮膜,叶狭长带状,蒴果室背开裂。其花皱缩成小团块,展开后,花被管细,先端裂片6,卵圆形,淡黄色,其内可见黄棕色环状副花冠,有的花被呈重瓣状,雄蕊6,雌蕊花柱细长,柱头3裂,气芳香,味微苦。
水仙的性味苦、辛,寒。它含有伪石蒜碱、石蒜碱、多花水仙碱、漳州水仙碱等多种生物碱。
在经济价值上,水仙具有观赏和经济双重价值。作为传统观赏花卉,中国水仙花独具天然丽质,芬芳清新,素洁幽雅,可供观赏。水仙花花香清郁,鲜花芳香油含量达0.20% - 0.45%,经提炼可调制香精、香料,可配制香水、香皂及高级化妆品。此外,水仙的鳞茎和花还可入药,具有清心悦神、理气调经、解毒辟秽等功效,用于神疲头昏、月经不调、痢疾、疮肿等症状。
关于水仙,还有不少奇闻轶事。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就有对水仙的描写,如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四记载:“杨诚斋云:世以水仙为金琖银台。盖单叶者,其中真有一酒琖,深黄而金色”,清黄宗羲《小园记》中提到“买瓦盆百馀,以植草花:水仙、艾人、芳洲、洛阳、茉莉”,清沉复《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中“种水仙无灵璧石,余尝以炭之有石意者代之”,冰心《住事·别后》中“﹝一个女子﹞正低头画那钢琴上摆着的一盆水仙”,这些记载都展现了水仙在古代文人生活中的独特地位。
水仙,这一中草植物,以其丰富的别名、独特的生长环境、广泛的地域分布、奇特的植物形状、特定的采制与性状、多样的化学成分、重要的经济价值以及有趣的奇闻轶事,成为了植物世界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侵权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