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典】
子游曰:“敢问其方。”子綦曰:“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呺,而独不闻之翏翏乎?
简单翻译下:子游问到“敢问三籁具体都是什么?”子綦说:“地籁就是大地的吐气,名字叫风。风一般不刮,刮起来整个大地上的穴孔都会怒吼起来。你没听过长风呼啸的声音吗?
山林之畏佳,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
简单翻译下:在山林参差不齐的地方,百围粗大树上的裂缝处,像鼻子,像嘴巴,像耳朵,像春臼,像深洼,像浅池。风吹起的声音,像湍急的流水声,像大火燃烧声,像怒喝声,像吸气声,像叫喊声,像嚎哭声,前者声音低沉,后者声音悲切,如同一唱一和。
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
简单翻译下:风小则相和的声音小,风大则相和的声音大,烈风一旦停止,所有的孔穴就都空寂无声了。你没有看到只有万物随风摇晃的情景吗?
子游曰:“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敢问天籁。”
简单翻译下:子游又问到“地籁是从窍穴里发出的风声,人籁是从竹管里吹奏的声音。那天籁又是什么呢?”
子綦曰:“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
简单翻译下:子綦说“风吹万窍所发出的声音不同,发声或停止都是出于自身。这都是自然控制的,那引发它们的是谁呢!”
【谈心得】
庄子借子綦之口,开始描述人籁、地籁、天籁的表象,人籁也就是人吹竹管等乐器的声音,比较好理解。庄子重点解释了地籁的表象,说地籁就是风刮起来,地面上所有的窍穴发出的声音。
最容易感受到的,就是树林里形状各异的各种树洞,像鼻子,像嘴巴,像耳朵等等,风吹之后对应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像湍急的流水声,像大火燃烧声,像怒喝声等等。
庄子的这番描述,形象突出、特色鲜明,给了我们很大启示,声音本身都是一样的,在不同的立场看,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从人的角度听,也就是人籁,能感受到喜、怒、哀、乐的各色音乐。
从自然的角度听,也就是地籁,能感受到的是形态各异的山林和树洞,而没有了喜、怒、哀、乐。所以把声音认为是人的直观感受显然是不准确的,人为的去区分声音的喜、怒、哀、乐也是不正确的。
区分了人籁和地籁,那天籁又是什么呢?庄子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借子綦之口,提出了个新问题,风吹形状各异的树洞,使它们发出自己的声音,这都是自然的行为,那引发这些声音的是谁呢?
实际上庄子的答案已经暗含其中了,那就是自然的声响,这和开头提到的子綦“吾丧我”的表象是对应关系,“吾丧我”就是忘掉了物的存在、自我的存在,把物和我等齐为一体,而天籁就是顺应自然的声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