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冰山理论”,该理论将人的全部精神活动比喻成一座浮在海面的冰山,浮在水下面的部分被称为无意识,占到了总体的百分之九十,浮在水上面的部分被称为意识,仅占到总体的百分之十左右。
于是相对应的,近年来心理学家也很喜欢将人的情感模式比喻成一座浮在海面的冰山。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我们自己意识可以察觉的部分,只是海面上那个冰山的一角;在那个冰山下面还有一大块,就是我们本能运作或内建情绪人格的部分,这是我们自己可能也没有察觉或无法察觉的更大一块。
那么对于孩子的教养来说,父母要做的就是帮他构建冰山下面的那一块,因为对于一个成年人而言,冰山下面的那一块很难改变,而对于一个童年时期的孩子而言,培养或塑造他们的底层情绪逻辑,使得他们有一个更好的成长和发展是完全可能的。
一、童年时期的经验,构建一生的情绪人格。
著名心理学家,心理学界的开山鼻祖弗洛伊德认为童年时期习得的情绪经验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就拿自卑这件事来说,对于一个成年人而言,他总是会在不同场合莫名其妙的感到自卑,这可能就与他童年时期遭受的经历有关。
在心理学名著《温暖的孩子》一书中作者认为,个体在童年时期被父母或其他大人这样对待,可能会在潜意识里留下更多自卑:1、语言上的贬低;2、情感上的忽视,甚至漠视;3、行为上的体罚。这三种经历分别来自语言上、情感上、行为上,会给一个人埋下一颗自卑的种子。
说到这里,不得不附上弗洛伊德的学生阿德勒说过的那句至理名言:幸福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阿德勒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总之童年时期的经验,大都会汇集到冰山下面,成为一个人情绪人格的一部分,在日后的感受和行为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被爱的孩子更独立,也更容易建立自己的关系世界。
谈到被爱的孩子更独立,我们就必须说到一个心理学名词——依恋。
依恋,一般被定义为幼儿和他的照顾者(一般为母亲)之间存在的一种特殊的感情关系,是一种感情上的联结和纽带。
心理学家MaryAinsworth将依恋类型分为三种,分别是:安全型依恋、焦虑-回避型依恋、焦虑-反抗型依恋。
安全型依恋的孩子在母亲在场的时候,他可以去探索游戏,自己去玩,他不会担心母亲离开;焦虑-回避型依恋的孩子在母亲在场的时候,他会去玩游戏,对于母亲离不离开,他都感觉无所谓;焦虑-反抗型依恋的孩子会守在母亲旁边,不敢去玩游戏,因为他怕母亲会抛下自己离开。
为什么孩子对母亲的依恋会出现这样的类型呢,就是因为这三种孩子的安全感建立的有所差别,在生命最开始的时候,比如一岁之前,孩子没有从母亲那里体验到足够的安全感,那么在他稍微大一些的时候,就不敢轻易离开母亲,去探索世界,因此会发展出不健康的依恋类型,如焦虑-回避型依恋。
当然如果在生命的早期,完全没有体验到来自母亲的安全感,孩子就会变得情感淡漠,发展出焦虑-回避型依恋,即完全不对人产生依恋,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会很难与人亲密,很难与他人建立关系。
所以心理学家认为只有在生命的早期被充分给予爱的孩子才会发展出更加健康的依恋,长大后也会更加独立,也会更容易建立自己的关系世界。
三、家庭温暖对孩子的大脑发育最重要。
最新的脑科学研究表明,家庭温暖对孩子的脑部发育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些研究脑神经的科学家专门对受虐孩子,即,经常被父母或其他人打骂,遭受语言和肢体上伤害的孩子做过脑部扫描,发现他们的脑部发育跟正常情况下的孩子有很大差别。
这些受虐的孩童因为受虐过程中情绪上承受过高的压力,促使他的大脑里面分泌出过高的压力荷尔蒙,一个叫做皮质醇的荷尔蒙。
在这种荷尔蒙的刺激下,他们管理注意力和学习技能的脑部区域受到创伤,难以集中注意力,难以学习新的技能,由此看来,在孩子身心发育的关键期,给孩子情绪上的安全感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心理学家还发现,不要说使孩子受虐,即使让孩子经常目睹家里人争吵或者动手打架,也会给孩子的脑部发育造成与上述后果一样的创伤形态。童年的经历构建一个人的情绪人格,所以作为一个成年人,或许改变我们自身的情绪人格比较困难,需要寻求专业的帮助,但是如果你要为人父母,或者已经在为人父母的路上,看了今天的文章。希望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是,好好去爱你的另一半,有意识地给你的孩子一个健康温暖的家庭,因为童年时期的经历就在建构孩子的大脑回路,建构他的情绪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