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惭愧,初次认识曹文轩,郑渊洁,沈石溪等“儿童”作家;还是从儿子阅读的书目中得知的。
源于儿时的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学习在农村。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在我的记忆里小学之前我没有看过任何“课外书”。
老师更是能把瀑布给我们教成了爆布。能到现在“识文断字”实属不易。
像中国儿童文学家曹文轩的《草房子》,童话大王郑渊洁的《我是鲁西西》,中国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的《狼王梦》等等;在我国当代小学校园文学的朗读书目中己经占有大半壁江山。
确切的说,曹文轩比起其他俩位我认识的更早一些。因该是在2016年4月4日,曹文轩就获得了“国际安徒生奖”,同年8月20日,曹文轩在新西兰领取国际安徒生奖的现场新闻直播中,我就认识了他。
值得庆幸的是,这是我们中国人首次获此殊荣。
中国的作家那么多,今天我只想谈谈童话大王郑渊洁。
说实在的:他写的童话故事我真的没有看过。我想也许是我的实际年龄限制了我的阅读范围,亦或许我的心理年龄远远大于“大王”的心理年龄;我们的心灵之间无形之中形成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我想:也可以把它叫做“代沟”吧!
如何才能拥有一颗童心呢?
正如作家傍APP的读者和郑渊洁的对话:
@lucy:郑老师,您被誉为童话大王,为一代又一代的孩子造梦,拥有一颗永远不老的童心,您认为成年人如何保持一颗童心呢?
郑渊洁:生个孩子。然后像孩子学习童心。
你看,作家的回答就是如此的妙不可言,如此的恰如其分。
最近一次看到郑渊洁和他的父亲郑洪升是在董卿主持的《朗读者》上见到的。
他自己使终笑容可掬,他的父亲虽然头发全白,但依然精神矍铄,他邀请86岁的父亲一起朗读了自己写的一篇童话故事《父与子》
可谓是情之深意之切啊!
是他们诠释了父爱的伟大,是他们为我们共同“演绎”了榜样的力量,因为他们都是“父亲”。
成功,向来是给有准备的人准备的!
郑渊洁透露:“每天早上4点半起床写作是我坚持了28年的一个习惯。每天4点半到6点半,我都必须要搞创作,写我的《童话大王》。对我来说,这都形成生物钟了,到点自然醒。”
1985年《童话大王》创刊,在长达25年的时间里他是这本杂志的唯一撰稿人,至今作品超过2000万字,杂志总印数逾亿册;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他收到十余万封小读者来信。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他更是一口气在北京以每平米1400元钱的价格买下了10套房,用于存放读者来信。而且他还坦言,这些“学区房”从来没有人居住过,也没有出租过。
现在你都不用算,光想想就害怕。那将是一笔咋样巨额的财产啊?!
就在刚刚公布的第十一届作家榜主傍上,郑渊洁时隔三年又一次以3000万的版税荣登作家榜榜首。
写作带给了郑渊洁名利双丰收。
我想:郑渊洁成功的背后和他“与生俱来”的文学功底,和他父亲“因材施教”的方式方法,还有他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不懈是密不可分的。
郑渊洁的故事,使我明白了成功没有捷径可走,让我懂得了世上没有不可能完成的事,只有坚持不了的人,每件成功的事情背后,都有一番苦难。在于你怎么去看待它。努力,意志不倒,成功终究属于你。
虽然我们不可能成为曹文轩,沈石溪,郑渊洁那样的大家;但我们可以在我们本职工作中做到最好的自己。
心怀梦想,始终如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