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成长观察纪实真人秀「告诉世界我可以」中有一期,讲述了5岁的萌娃甜心的忙碌一天。
从早上9点出门,到晚上7点半回家,小甜心一直在被妈妈带着,奔赴于各个培训班之间。妈妈一口气给她报了10个兴趣班,把每一天都安排的明明白白,还觉得不够、得再加点。
但是这样的安排,年幼的孩子明显感到力不从心。才过了半天时间,小甜心的脸上就已经尽显疲态。
面对摄制组提供的“树洞”,
孩子说出了自己的小秘密:
她觉得,自己有个坏妈妈;
她其实一点也不喜欢妈妈;
她不想妈妈在家,因为那样还能多玩一会儿;
妈妈给她报的很多班,她都不感兴趣;
她喜欢画画,可妈妈总是说她画得不好。
……
镜头另一端的妈妈,早已泪如雨下。
甜心的妈妈是典型的「焦虑型妈妈」,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学得不够多,未来过得不好。秉持望女成凤的想法,拽着孩子拼命向前奔跑。
“当身边的小朋友都在做、都在学的时候,你什么都不学,难道不会焦虑吗?”
殊不知,这种强大的压迫感,已经让孩子疲于奔命,小小的内心世界已然崩塌。
妈妈们的焦虑来源
甜心妈妈的焦虑,是很大一部分家长的常态。
孩子来到世上,承载了父母几乎全部的爱和心血,想要给他最好的。然而,随着升学就业压力的日趋增大,竞争也越发低龄化,孩子的未来有着太多的不确定性。
这让父母充满危机感,生怕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最终耽误了孩子的前程。
即便一些父母,起初并没有想要加入“育儿大战”的意向,但当看到周围同龄小朋友都开始大步向前,唯独自家孩子还在原地踏步的时候,再佛系的父母也难免会开始动摇、感到焦虑。
虽不强求孩子能出类拔萃做到最好,但也绝不希望他会落下、成为最差的那个。
于是,父母开始卯足了劲儿往前冲。
节目中,甜心妈妈说了这样一段话:“希望我的孩子以后,可以不用像我和她爸爸那样的辛苦。”
一语道出许多家长的心声,身为普通的工薪家庭,没有足够的能力保障孩子前路无忧、后路不愁。就只能在还算够得着的起跑线上,尽一切努力想把孩子托举得再高一点,护送得再远一点。
如果孩子现在多学一点,将来是不是就可以少一些辛苦?抱着这样的目的,妈妈们不惜竭尽全力。
焦虑在很多时候
换不来孩子的成功
只是,父母上紧发条般的逼迫,却并不一定能换来孩子的优秀人生。不当的教育方式,很有可能会适得其反。
焦虑下的父母,不断给孩子灌输新知识,而忽视了孩子的接受程度:孩子能接受这么多的课程吗?他的精力能应付的过来吗?他学得顺畅还是吃力?
如果忽视了孩子的感受度,一味的“逼”孩子学,再符合天赋的兴趣班,也会让孩子丧失兴趣。
孩子的精力有限,大脑在疲惫状态下是学不进去任何东西的。
日程安排得过于饱和,孩子不仅没有时间和精力把学到的知识吸收嚼烂,还很容易心生倦怠、产生抵触心理。
这样一来,不仅耗费了精力时间金钱,还得不到期望的成果,甚至掩埋天赋,得不偿失。
高压下的孩子,内心需求很容易被忽视,父母把全部的心思倾注在孩子成才上,却没有察觉到,孩子的内心正在和自己渐渐疏离。
明明是为了孩子好,
不料却把孩子越推越远。
其实,当我们一心怕孩子输在起跑线时,却忘了:人生是一场马拉松,比起一鼓作气的爆发力,更需要的是持久稳定的续航能力。
放平心态,
才能事半功倍心不累
好的教育急不来,需要父母先放平心态,做好规划慢慢来,才能事半功倍。
01
别把孩子当成自己的全部
纪伯伦曾说:“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孩子有自己的路要走,他是因爱而来到这个世界,而非父母意志的延伸。与其一味把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不如尊重孩子的意愿,给他一定的成长空间。
02
和别的孩子比,
不如和昨天的自己比
父母的育儿焦虑,有很大程度上源于「攀比焦虑」。盯着“别人家孩子”这个假想敌,反而忽视了孩子独有的人生赛道。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各自的长短板,一个孩子也不可能各方面都比别人优秀。与其和别人比,不如引导孩子和昨天的自己比,每天进步一点点。
另一部育儿真人秀「亲爱的小课桌」中,就有这么一个“别人家的孩子”腾腾。他不仅兴趣爱好十分广泛,做任何事情都是自发、自愿、自觉地。
对此,腾腾妈妈表示,自己很少逼迫孩子。平常会尊重孩子的意愿,只要喜欢就支持,不和别人攀比、也从不打击孩子。
而这,
其实也是教育中的最高段位:
「润物细无声」。
既不过分苛求成功,也不是完全放任自流;对于结果不强求,更多注重过程,以及高质量的陪伴。着眼于孩子的点滴进步,引导孩子主动学习、主动成长。
随大众的焦虑一味鸡娃,
不一定能养出拔尖的孩子。
唯有适合孩子的,
才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