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如果习惯于佛祖老师的否定肯定三段论,了解了佛祖老师的万法皆空、世事无常、因缘变化。就会知道佛祖老师和须同学所打的有法无法的哑迷,应该说打的机锋。其实就是告诉我们下面要给我们说法了。用简单明了的话说就是:下面我再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法。
法是什么?什么是法?法可以是方法,可以是规律,也可以是这个世界本身。而佛祖老师这里要给我们说的法却很是规范标准直观,佛祖老师这里要给我们说的法就是我们俗称的三观,毀三观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世界观,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根本的看法。这题目太大,大到把所有的著作学说刻成光盘,也能装满我的小屋。我们还是来看看佛祖老师是怎么说的:
佛祖老师用他那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佛氏三段论,给出了两个概念来说明白佛氏世界观。第一个概念是微尘:这个世界是由可无限细分的微小粒子组成的。第二个概念是世界:世,古三十年为一世,说人的一生也说一世,世就代表着时间;界,古田之边称之谓界,界代表着空间。时间和空间组成了我们的世界。
佛祖老师用微尘和世界告诉我们他的世界观是唯物的,而又用佛氏三段论的方式告诉我们他的世界观又是辩证的。总结起来就是辩证唯物的。
人生观:对人生存在的意义目标的看法。
再来看佛祖老师的人生观:得三十二相,见如来。佛祖老师从身相见如来到身如须弥山王再到现在的三十二相如来。
什么是如来?这里肯定不是指如来菩萨的如来,那是指佛祖老师自己了,没有谁把看到自己定为人生观的,这样太自恋了。佛教上对"如来"两字有很多个说法,我们暂且不去管他。我们从字面最浅显地去理解,如来如来,就是好像来了!什么东西好像来了?涅槃啊!那么究竟是来没来?在<如来悖论>这一章节里已提到过了,来就是不来,不来即来。
那三十二相又是什么东东?据说三十二相是指我们佛祖老师三十二种庄严德相。说白一点就是相貌中三十二种异于常人的地方,总之是高大上的节奏吧。如果真要把这三十二种异相集中在一人身上画出相来,怕会吓着众人的,可止小儿夜啼。
其实三十二相就是如须弥山王大身的具体表现,也不非佛祖老师独有,只要你降伏自己之心,你也会有三十二相大身的。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所谓的三十二相也非具指三十二,表示很多吧,许多许多涅槃后快乐详和的心理体验,涅槃后的各种各样的好。诚然涅槃后没一点好处谁还八戒七戒地去辛苦修行,好处海了去了。但这大身三十二相的好处您可不能去执着,去究结于有没有体验到,能不能体验得到?对不起,您着相了,您渐行渐远了。
最后来看价值观。价值观:人的一生的价值取向、价值目标。
价值是什么?什么东西是用来衡量价值的?佛祖老师大声地告诉你:钱、人民币!很多很多的钱,和恒河沙一样多的钱,不比恒河沙还要多好几倍的人民币。这么多钱马云马大爷怕也拿不出来吧,光靠四十大盗可抢不到这么多钱,这得抢不少银行了。
好在佛祖老师在这里也不是具指要这么多钱,只是用恒河沙来表示一下咱钱多。钱多的后面应该是人傻,人傻的具体表现就是要把这么多的钱一个铜板也不剩地送出去,钱财布施。这还不是最傻的,更傻的是你把钱送光了,你的价值还不多。别人叭唧叭唧地说上四句话。"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在前面的课程中,特别是在强调三个课堂重点时,佛祖老师已不惜天价为这堂金刚般若课大打广告。而在这里讲法,讲解三观的价值观时,再一次拿这来说事,把宣讲传扬佛法来定为自身的价值观。
佛祖老师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地拿钱财布施和宣扬佛法放在一起比较,强调弘扬佛法其福甚多。仅仅是因为要大家努力宣扬佛法,是为了传扬佛教,或仅仅是一种传教的需要吗?又为什么每次都非要拿钱财来比较说事,而且这布施的钱财一次比一次多,一次比一次狠。为什么?为什么呢?
课还没上完,咱佛祖老师还会再拿这来说事吗?天啊!这钱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