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純經濟學門外漢,在家桌上發現一本格外亮眼的鮮橘色《薛兆豐經濟學講義》,翻了幾頁覺得滿有意思的,很快就佔為己有,把一本經濟學當成小說閱讀是我秉持的重點,單純覺得看點自己不在行的書,是不是能變得更聰明點......
對於本書作者薛兆豐的認識,是因為看了幾集奇耙說,他理性且善於分析的思維風格,與我事事帶著感情用事的超感性大腦南轅北轍,基本不是與我同路人的他,卻能讓我看了一大半本的經濟學書,到底有什麼神奇的魔力?
再閱讀完前四章節以後,原本極度排斥壓力閱讀的我,下個決心先把「成本」這個章節幾個令我印象深刻的小概念,做個很個人的筆記,也當作是紀念自己首次踏上經濟學領土,並且得到某種新喜感的紀錄吧!
成本是放棄了的最大代價
對於經濟學裡成本概念,真是令人歎為觀止,以前對成本的理解,就是要為眼前這個東西、這件事情......所付出的金錢或時間等投入,沒想到經濟學裡成本的概念是用另一個角度來看的——「成本是放棄了的最大代價。」(cost is the best opportunity foregone.)
另一個很酷的概念則是——「沉沒成本不是成本。」所謂的沉沒成本指得是,已經發生、付出的金錢、時間等,這些都是不可再回收的,不能算是成本,例如:餐桌上面咬了一口的漢堡,就算只咬了一口,漢堡的製作成本也已經沉沒不能再算了,所以吃這個自己不喜歡吃的漢堡,真正需要評估的成本,則是犧牲掉的時間、感官之情等,把這個漢堡吃完對自己所產生的影響。
不過現實生活中大部分人都不是這麼判斷的,大家都會將沉默成本作為判斷成本的依據,因為我已經花了50塊買了這個漢堡,不吃完多浪費呀!餐桌上面,最後一點油膩的湯汁都要使勁地倒進碗裡吃吃完,但這個行為最大的成本,很可能是一顆健康的胃。
光是區區經濟學對「成本」的定義就令我茅塞頓開,彷彿醍醐灌頂!原來還有這麼理解的呀!想想之前自己對某些學科的刻意屏蔽,而錯過了各種看事情的視角,真該時刻提點自己要有顆海納百川的腦袋瓜,人的眼界總是如此神奇!
再隨手舉個例子練習一下,如果A決定放棄工作開一家麻辣燙店,那他對於成本的衡量,不再是已經為麻辣燙店投入的50萬,而是為了開麻辣燙而放棄掉自己可以得到工作的最大收入,A如果拿到一個年薪30萬的offer,那他開這間麻辣燙店的成本,以金錢衡量的話就是這一年30萬。
成本不能只盯著錢看
在計算成本的時候不僅要審視金錢,更不能忽略的錢以外無形的花費。
當決定租一間房子時,不僅要考慮到房租可能還得考慮到出行距離等,A房子也許比B房子月租多出兩千塊錢,但離公司只需要步行5分鐘的距離,而B房子需要花40分鐘乘坐地鐵的時間到達公司,不僅每天要多出35分鐘的交通費,還要多花來回共計6塊錢的地鐵費,而其中還有很多成本是用金錢無法考量的,每天如果節省35分鐘的通勤時間,那一個月也許可以多看完一本書,每天犧牲35分鐘的可支配學習時間,值得嗎?這些都是金錢以外所需要考慮的「成本」。
有了這個對成本的概念後,往後面臨一些抉擇性問題,機會命運二選一,就不再總是拘泥於金錢的考量,而是學著通盤考慮,更要懂的遵循內心最真實的感受,如果總是遷就於有形的金錢成本,那可能要花費更多的無形成本。
另一方面,不只是對於自身的考量,放大到經濟與政策制度的判斷,也有許多用武之地。例如書中提到的,中間商的存在有如千夫所指,他們總是惡意抬高市場價格,以便賺取中間差價,他們賺的錢,通常佔商品價格的70%,甚至90%,要是沒有中間商的話有多好啊!
但考慮到無形成本後真的是這樣嗎?
假如有一天,我們打垮了世界上所有的中間商,我們要透過自己的力量去田地裡向農夫選購蔬果,因為每種蔬菜種植的地方不同,到麥田裡買小麥,到果園裡買蘋果,到稻田裡買稻米......我們可能要跑好幾個離我們一兩百km遠的地方,甚至還要坐飛機?!才能買到自己想吃的蔬果。這麼一想想,成本確實高得非常嚇人!!!
中間商還是有存在必要性的,就算中間商多賺了90%,但我們可以隨時隨地並且在很短的時間內,買到自己想要的蔬果,加上中間商和中間商之間,還存在著價格競爭,這也許已經是我們所支付最低的成本了。
通過一些知識的擴展,想想自己很多時候,在審視某些觀點,做出各種判斷時,是否太過於主觀狹隘,我們經常堅持自己所思所想,但往往要達到見山不是山,見海不是海的境界時,才能延伸到另一個新世界吧!
在書中成本的章節中,還提及了盈利與虧損的概念(要創業做生意的人可以多琢磨琢磨),供需關係決定產品的費用,租及尋租的概念,還有講社會成本的斯科定律及交易費用等,作為經濟學小白就挑選了讓自己印象較深刻的概念做個小筆記與抒發,凡走過必留下痕跡,感謝與每本有緣書的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