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问你啊
你有没有感觉现在这个世界好像开始变得越来越糟了呀?
尤其今年2020,我看见感慨这个世界变糟了的人格外多。
也不怪大家会有这样的感觉,毕竟随便一刷微博热搜,知乎热榜,就能看见许多让人气的脑壳发昏的新闻:
全球主要发达国家全部沦陷新冠、瑞幸造假22亿刷屏、美股一个月内熔断4次,《南风窗》报道的李星星鲍毓明事件……
一切似乎都铺面而来地向我们嘲讽:哈哈你看,这个世界不会好了。
01
“这个世界不会好了。”但是前提是:这个世界是真的变得越来越糟了吗?
我之前关注过一个记者大佬的公众号,get了一些媒体知识。
同时我自己现在也在接触新媒体这行嘛,所以慢慢的,我发现了一个业界共识——
常态不是新闻,非常态才是新闻。
什么意思呢?坐稳听我给你解释~
常态就是指,我们每个人都能理解的,视为理所当然的社会运转规律的一些事儿。
比如被人帮了要说谢谢,和女神告白一定会被拒绝啊之类的。(严肃点别笑,这真是常态)
非常态就反过来了,它指的是我们每个人都没有经历过的,无法理解的,觉得“卧槽,真是魔幻穿越unbelievable”的那些事儿。
新闻新闻,那肯定是“新”才能叫“新闻”嘛。所以媒体界才会有「常态不是新闻,非常态才是新闻。」的共识。
太阳底下无新鲜事,在这个娱乐信息满天飞的年代,人刷网页时在三秒钟内看不到感兴趣的东西就会无情关闭,比冲马桶还干脆。
所以慢慢的,只有耸人听闻的、爆炸性的、能引起群众关注和广泛热议的,才能真正进入我们的视野,吸引我们的眼球,并且爆炸式的扩散传播开。
嗯在这方面,UC浏览器和洋葱新闻就做得很好,那个push看一次就想点一次,点一次就想骂一次。
但这样一来,会造成什么呢?
——它会让我们最后所看到的,永远都是最魔幻、最离奇、最不可思议的事情。
02
媒体是如何让我们看到事件最魔幻,最离奇,最不可思议的一面,从而吸引我们点击进去贡献流量的?
第一招:高潮式报道
一个故事的四要素是【开头—发展—高潮—结尾】,但想要吸引眼球,大部分媒体就会选择只报道「高潮」的那部分。
#大一男生跷二郎腿险残废#:其实是跷二郎腿时胳膊肘刚好压住了腿上的腓总神经才导致的损伤,并不是跷二郎腿就会残废……
第二招:魔幻式简化。
同时,我们看到的新闻是高度精简化的,也就意味着我们看不到这件事的起源和过程,没有来龙去脉,只有被过度夸张过的结果。
#特朗普建议注射消毒剂治疗新冠#:其实特朗普只是抖个机灵,根本没有建议。当然他玩翻车了。
上面两者再综合一下,比较典型的一个呈现呢,就是标题党。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要素过多只选一句念——选取最高潮的部分,简化成最吸引眼球的样子。
公众号“记者论坛”曾以四大名著《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类比。
如果这四部名著发成媒体文章,大概就是这个画风:
《他是最成功的创业者,从小贩到皇帝!》
《佛说念经的人心要诚,看了这个故事,男人会沉默女人会流泪》
《在她病逝的那一天,他居然跟别的女人成了亲!》
《劲爆!山东黑帮暴力抗法真相,抓紧看马上删!》。
真的以前我看见这种标题就会点进去,立马就会有一种智商被狗追着掉沟里的感觉。
第三招:意念式歪曲
不多说了,放一张图给你们感受吧,bb太多我怕我号没了(狗头保命)
另外还有一些专业性把关、求证过程不严等的问题,也不多说啦~
害,所以也难怪快刀何文峰曾说:看韩剧有害健康,看新闻有害智商。(韩剧:莫名躺枪)
03
但这也不完全怪媒体,大家都是要恰饭的嘛。何况人家也不算是完全在无中生有凭空想象暗渡陈仓(好了好了停)。
我想告诉你的是什么呢?啊可能又有点抽象了,我尽量描述得明白一些——
一切我们所看到的信息,都是静态的,它们只会停留在当下。
——今天的热搜很快就会被明天的头条所取代,昨天全网的关注和唾骂,第二天就会有新的目标。
但事件本身是动态的,它会不断向前发展,会变化,反转,会最后尘埃落定得到一个或好或坏的结果。
问问你啊,前一阵子刷屏的新闻你现在还有去追赶和关注吗?
肖战粉丝的AO3被墙事件现在进展怎么样了?肖战代言凉了几个?粉丝道歉了吗?
前阵子许多机构号称在开发药物治疗新冠,现在临床实验到哪儿了?有被辟谣吗?
外国人永久居住条例最后通过了吗?中国男孩还在嚷嚷着要保护中国女孩没?
你看,你是不是基本已经没有关注了。
我们对这个事件的印象,仍然停留在这件事刚爆发出来时的那个【最离奇,最劲爆】的碎片新闻中。
所以我们的情绪,也仍然停留在刚刚看到这个新闻时的震撼、愤懑、不可理喻之中。
所以我们看到的世界,也不小心就一直停留在那个【糟糕的,让人崩溃的】静止时态中了。
那么,是这个世界真的变糟了吗?
其实不一定啊,我们觉得很糟的,只不过是在新闻里看到的,那个静止时态中的世界而已。
而真正的世界却是动态的,是会不断发展和变化的。
如果我们去了解这个事件的背景,或许就会理解它为什么发生;
如果我们去持续跟进,或许就不会被谣言所煽动情绪;如果我们看到最后的结局,或许就会释然了呢。
只看新闻,是永远无法理解真实的世界的。
用一个个静态的「时刻」去理解世界,得到的结果,当然也是支离破碎的了。
04
真实的世界,并不是由微博热榜和智能算法构成的。你想更好地理解它,就必须主动去拥抱它。——Lachel
所以,给你几个建议。
碎片化的新闻只是静止的,如果看见什么新闻你觉得很重要,那么不妨化被动为主动,去跟踪它的发展轨迹,弄清楚它的来龙去脉。
这样你就会感受到整个事件都动了起来,它有进展,有过程,有结尾,而不是一直停留在你看到它时那个糟糕的状态。
这就是形成「连续认知」的过程。
其实很好理解的呀~
就像你刚认识一个人时,看他面相不善,帽子反戴,对人说话还凶凶的,于是你得出了第一印象:这人不好相处,我得离他远点。
但如果你和他接触久了,你发现他放学会去喂流浪猫,他对人说话凶是因为和人说话会紧张,其实特别反差萌?
(这个例子举得我都想磕CP了)
咳咳,总之就是说,无论对于什么东西,只了解它一次,只见它第一面就得出的结论是不靠谱的。
只有去持续的跟踪,了解,你才不会一直都被第一印象所欺骗和困扰。
从一块拼图中我们能看到的太有限了,所以只有去把碎片化的信息,重构、整理为连续的认知,才能窥见世界的真实面貌。
给大家分享三种方法:
1、顺藤摸瓜
——去国家官网上搜相关事件的新闻,或者去一些优质内容平台(如知乎)上看事件的时间轴梳理。
这样你就会了解这件事的起因和背景。
2、顺流而下
——时刻关注官方消息,了解事件的最新进展,看看这个事件有没有被辟谣,是否已被解决,这样你就会获得这件事的结果。
3、相信模糊
——越快的新闻越模糊,官方报道是很严谨的。
比如,十分钟前纽约发生了一次爆炸,那么报道可能就只会通知这一句。
但如果细节非常多,把炸药种类死亡人数凶手身份和宗教阴谋都挖出来了,那就很可疑,真新闻不会这么快。
当然如果你嫌做这些麻烦,可以干脆就别看新闻。(新浪微博:随时随地,发现闹心事)
不用担心这会错过什么,就像我之前说的:
如果这个资讯真的很重要,那我早晚也会知道,不急在这一时,反而是先等它去沉淀个一个月后,留下来的才刚好是精华和真相的部分。
05
每天要做的不是看新闻聊八卦,还有更重要的事情等着你去做 ——《小四之家励志语录》
最后我想让你知道,绝大多数的新闻,距离我们的生活其实非常遥远。
比起异国他乡,比起天道正义,我们最远只用关注一年后自己会不会失业,最近只用关注楼下菜市场猪肉会不会涨价就够了。
我也曾经封闭过微博和朋友圈,一个月后发现世界并没有什么变化。至少我身边的世界没有。
这并不是让你学着变冷漠啊,这只是帮你省点力气——
一旦你意识到自己即使去关注新闻大事,但除了看着干着急以外,不会对世界任何影响的时候,你自然就会慢慢回来关注自己。
然后你就会发现,
世界没有变好,但也没有变糟,世界一直都没有变。
会变好或者变糟的,一直都只有你自己。
注:(本文章来自公众号『拾柴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