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越优秀的人越努力?

越优秀的人,越能看见自己的无知。于是,步履踌躇、心生敬畏成了一种自然反应,但也正是这种心态,让他们不想停下探求的脚步。相反,平庸的人却经常一知半解,就觉得天下无敌。

傅盛在认知三部曲中提到,人有四种认知境界:“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知道”和“不知道自己知道”。

95%的人都处在第一层。

然而,是不是自知无知,正是优秀者和平庸者最大的区别。一个人能走多远,取决于他知道自己走了多远。

所以,当我们问为什么越优秀的人越努力的时候,或许我们更应该问另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不再努力了。

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恰恰是无知的开始。

经常有人问我,怎么样能成为一个努力的人。我会反问他们,对于不努力,你的感受是什么?

他们通常会说,没感觉。

我想,这就是差距吧。真正优秀的人,是停不下来的,因为内心深处有一种对无知的恐慌。对于知识,他们永远觉得自己不够。

每一句轻描淡写的描述,都是很多人一生都可能无法达到的高度。既阿米尔·汗、彭于晏之后,又一位男神印证了那句老话:优秀是一种习惯。

不知道你身边有没有这样一种人,明明已经百里挑一,还觉得基数太小。明明已经出类拔萃,还觉得炮灰太少。每天像缺钱一样勤奋,像欠债一样努力。每每遇上这样的人,我都会忍不住问一句:为什么?

见识越多的人,越能看见差距,也就越明白读书的重要。

宋朝诗人黄山谷有句名言:“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周国平对这段话的解读,我特别赞同,你三日不读书,你就会自惭形秽,羞于对人说话,觉得没脸见人。

这就是他所说的“读书的癖好”,读书为什么能成为一些人的基本需要?大概就是因为这种自愧不如的感觉吧。

古希腊哲学家芝诺的学生曾经问过他:“老师,你学识渊博,知道的事情那么多,为什么还经常怀疑自己的答案呢?”

芝诺回答说:“人的知识就像一个圆,圆圈外是未知的,圆圈内是已知的,你知道的越多,你的圆圈就会越大。圆的周长也就越大,于是,你与未知接触的空间也就越多。因此,虽然我知道的比你们多,但不知道东西也比你们多。”

我不是说,人必要勇往直前,一次次地勇攀高峰。而是说,人要有一种危机意识和一种谦卑的心态,对于这个世界,我们不知道的东西还很多。

笛卡尔曾说过,没有知识的人总爱议论别人的无知,知识丰富的人却时时发现自己的无知。

所以,为什么越优秀的人反而越勤奋?

答案或许很简单,他们比我们看得见更多值得努力的东西。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