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同道合的朋友还是要多交一些的好。比如,前几天一个爱写字的朋友写了一篇当天日记,其中,有一句是她看了一部电影《作家》,然后又干了什么什么~
看完文章我赶紧上网搜《作家》这部电影,要知道,我还从没看过和《作家》有关的影片呢!
是部美国电影,男主是位作家,知名作家。他女儿、儿子还在读书,读的专业貌似也是什么作家研修班。
业余时间都在努力的爬格子,敲键盘。貌似也只能这样,总比去快餐店打工舒服。因为是为了让他们更好的写作,父亲才决定先养着他们的(在国外,这个年龄段,经济上父母可能已经撒手不管了,自己去打工挣)。
他们的志向和父亲一样,那就是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作者,作家。
在父亲的影响和指导下,女儿在19岁那年,出了一本自己的书,还颇受出版社的欢迎。男主鼓励、祝贺女儿说:你很棒,想当年我是到23、4岁才出的第一本书。大有青出一蓝胜一蓝,江山代有才人出,后生可畏的意思。
儿子也在初恋失恋后,奋笔疾书,终于也发表了一些文章,彼时17岁。
每当儿女不想写或想偷懒甚至想放弃时,作为男主的父亲都会及时的给上一鞭子:“你是作家,你必须得自己逼自己写作”。
不管你有没有灵感,无论你遇到了什么事,心情好不好,都不是要停止写作的理由。
儿女每次听到父亲不厌其烦的唠叨,刚开始都会非常逆反,本来心情就够糟糕的了,你还要来逼我(写作)。可是,短暂的休整后还是坐到了电脑面前,全神贯注,在白天,在黑夜,噼里啪啦声响彻整个安静的小世界。
说来也奇怪,每每在心情低落的这个其间写出的文章,反尔更容易投中(投稿)。
儿子17岁,没啥阅历,没啥经验,甚至单纯的可爱。有次男主就对儿子说:你有喜欢的女孩吗?什么时候带回来看看!还没谈过恋爱的儿子害羞的低下头,因为这时他刚好在暗恋一位班上的女同学。
但还是给父亲说了,男主鼓励儿子说:你可以开始恋爱了,多出去接触接触人,没坏处的(不得不说,歪国的教育方式跟我们简直是有天壤之别的差距啊)!
并说,“作家就是靠着人生经验来写作的”。
当晚,是一个当地的节日,儿子就跟同学去酒吧玩了。这是儿子人生的第一次去酒吧,后来看到有人欺负他暗恋的女同学,直接就冲了上去,打完拉着女孩就跑!
诺,父亲的话是对的吧,至少在自己的人生里又添加了些经验和经历。哪怕那天晚上也被打了(实际上并没有),这一晚也是有收获的,对于作家来说。
如果你没有达到一定的年龄,没有经历足够多的事,遇到足够多的人,甚至被伤过足够多的心,那么,你就很难写出有质量的文章。
毕竟,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才是最好的素材。就像给你一口锅和火,没有材料,没有配料你怎么做,你也想做,可是没有素材,任你抓破了脑袋,倒不如出去走一遭来的实在!
跟弟弟相比,姐姐就活泼开朗的多,交际各方面都积极参与。如此,比弟弟写的好,写的快也在情理之中(当然,姐姐也不是白比弟弟多吃两年大米饭的)。
一开始,弟弟还鄙视姐姐的生活作风或生活方式,慢慢的自己具然也加入了他们。然后,一边学习,一边疯狂的玩,一边全身心的投入写作。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愈是被伤的彻底,于是能挖掘出那瞬间即逝的灵感。比如,弟弟失恋,然后文章就被发表了。
在女儿第一次出书的签售会上,主持人把作为著名作家的男主(女儿父亲)推上了讲台,说大家有什么问题尽管问。很多人都想知道一个问题的答案,“什么是写作”?
对此,男主说:我最喜欢的书是雷蒙德.卡夫的一本短篇故事集。叫做《我们是怎么谈论爱的》,这本书的末尾有句话:
“我能听到我的心跳声”
“我能听到每个人的心跳声”
“我能听到人们坐着时发出的噪音”
“我们没人动过”
“即使是在房间灯光黯淡时”
“就是倾听心跳声”
“我们的工作就是尽我们所能的去描述它”
我想这就是“写作”了。
“倾听心跳声”,是的,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对“写作”二字最深刻,最真切的阐述。
“什么是写作”?或许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答案,可是,电影中男主最后对“什么是写作”的阐述,是我至今觉得不可思议和无比认同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