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故宫是中国现存最完好的两大古代宫殿建筑群之一,至今已有400年历史,承袭中国古代建筑传统,集汉、满、蒙族建筑艺术为一体,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在宫廷基础上建立的沈阳故宫博物院,现有馆藏文物十万余件,以清代宫廷历史文物和工艺品为主要收藏特色,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超高的工艺水平和清代宫廷的艺术风格,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研究价值。
1.龙袍
龙袍属吉服,主要用于寿诞、节日、筵宴等喜庆活动,龙袍规定只有明黄色,刺绣金龙九条,配十二章纹及海水江崖纹,象征“江山永固”。
2.补服
补服是清代gy在春夏秋三季举行嘉礼庆典和吉礼祭祀活动时穿着的礼服,一般都穿在吉服外面,故有“外褂”或“外套”之称。
补服特点是前后各缀有一块补子,可以用“补子”的纹饰来去区别级别高低。清朝补子分为正方形、圆形两大类,其中皇子、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等hs成员,文武gy受册封女眷使用圆补,武职及文职一至九品gy皆使用方补。
按大清会典规定,清代文官用“飞禽”图案,武官用“走兽”图案缀于补服前后。
具体规定如下:
文官:一品为鹤,二品为锦鸡,三品为孔雀,四品为雁
武官:一品为麒麟,二品为狮,三品为豹,四品为虎
补子表面,以织、绣、缂丝、彩绘等工艺制固定图案,其中皇子、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等hs成员用龙纹、蟒纹,文武gy及其家眷用单只猛兽或鸟禽纹饰,以此作为区分gy品级高低的标志。在民间,士绅家眷亦有制作花补的习俗,补子上没有兽、禽图案,仅仅用于装饰。
3.旗鞋
清朝妇女受女真人削木为履的风习影响,穿木底鞋,称为“旗鞋”。
清代中期,在文化、环境、社会审美风尚等因素的影响下,开始出现高底旗鞋,其特点为在鞋底中间脚心部分有一个高出厘米许的高底,高底的形状有的像花盆,称为“盆底鞋”,有的像元宝,称为“元宝底鞋”。鞋跟都用百细布裱蒙,与百纳布底相缝,鞋面用刺绣、穿珠绣等工艺施加纹饰。
4.玉佩
自古以来,人们对于玉器一直情有独钟。《礼记·玉藻》中说: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意为没有特殊情况,君子都应随身佩戴玉佩,并用玉所代表的高尚品德要求自己。
5.乾隆款填珐琅嵌玛瑙葫芦瓶
乾隆朝陈设品,由玉石、玛瑙、铜胎透明珐琅制成。器身为上小下大葫芦状,顶盖部分有葫芦柄和四五片宽大的叶子。以錾胎工艺在器物外表錾刻花叶及宽大的藤脉,用红、绿、蓝、紫、白、黄各色透明、半透明珐琅填施于叶片、藤蔓之内,制作出光彩晶莹的透明珐琅器。葫芦器表面,另以掐丝珐琅工艺制作大小葫芦外形,最后将制好的白、黄、棕、黑各色玛瑙葫芦镶嵌于掐丝之内。底足内为绿色平底,中央錾刻红地阳文描金楷书“乾隆年制”四字二行描金图章款。
6.吉祥图案
人们将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用具,通过艺术化的处理转变为装饰纹样,并为其赋予相应的文化内涵,也是吉祥图案设计的常见方式。如铜镜、如意等物品,有“平安如意”、“事事如意”之意。
沈阳故宫博物院作为一个多元的文化载体,承载着多民族文化,希望通过本次展览,在参观者与文化遗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引领参观者走出馆舍方寸之地,走向大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