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感觉这种成功学书籍容易陷入一个套路,就是“名人名言+经典案件”的说理。鸡汤感特别强。
开篇讲了一个故事,山火中遇难的消防员,遗体还拿着工具。作者主张,不要陷入惯性。
知识增长的速度越来越快,世界的变化也在加速。从这个角度来说,确实应该习惯改变。
爱因斯坦曾反对量子革命:“为了惩罚我对权威的蔑视,命运让我自己成为权威”。
知识的诅咒是让我们闭目塞听,不去思考未知的事物。
达克效应: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谦虚是大脑最好的营养素。
如果回顾过去的自己,你不是在想‘哇,一年前我可真傻’,那么说明你在过去的一年里没学到多少东西。
作者说了很多,总结来说就是鼓励大家拥抱新信息、新观念,鼓励大家享受犯错和承认错误。
有些感慨。其实做学术的过程就是不断推翻自己的过程。兴奋地提出idea,然后证伪。
在团队中,关系冲突对绩效不利,任务冲突对绩效有利,即提倡对事不对人。没有冲突并不代表和谐,而是代表冷漠。低宜人性者,习惯质疑,能引发更多的任务冲突,更适合成为工程师和律师。五角大楼、谷歌等阻止将“异见者”纳入企业文化,专门制造任务冲突。
我觉得还是不要主动挑起任务冲突。但是对于别人挑起的,一定要大方看待。
莱特兄弟的父亲是当地教堂的主教,但会在书房里陈列无神论者的书籍,并鼓励孩子们阅读和辩论。
我给你这些评价,是因为我对你有非常高的期望,并且相信你能达到。
谈判专家的三个手法:1.专门留一部分时间给共识。2.宁缺毋滥。弱论点通常只会冲淡强论点。3.大概有1/5的句子在提问引导。
上面的1和2都容易理解,1是缓和对抗氛围、通过相似性来套近乎,使得对方更有可能接受其他东西;2的话则实例无数,对方会一直抓着弱点打,使得谈话变得毫无建设性。至于3,接下来说。
提问艺术
提出一个开放性问题,实际上意味着:1.你关注对方;2.你愿意倾听;3.你触发对方的思考。前两个我熟。但第三点,在说服这件事上,特别重要,也对应了书名重新思考。要想改变/说服一个人,最好的方法是由内部瓦解。当然,提问的时候加一些夸夸,避免变成指导/审讯。
给面和提问,两板斧,一标一本。旧知,面子学,是沟通和所有人际关系的基础。新知,提问艺术,是倾听的基础。
一天,一位朋友打电话给我,询问她是否应该和前男友复合。我非常赞同,但我认为在这件事上我不应该告诉她怎么做。因此我没有提出意见,而是让她认真分析复合的利弊,看看和她想从伴侣身上获得的东西是否相符。她最终说服自己,选择了复合。我们的谈话非常神奇,我没有试图说服她,甚至没有给她任何建议。
将复杂连续体简化为两类,称为“二元偏误”。世界上存在两种人:一种把世界上的人分成两类,另一种不是。这是一种需要被对抗的本能。
好学生通常会适应已有系统,而不是撼动它。
改论文的过程也有这样的体会,隔一段时间再去看,往往会做出一些修改。这是重新思考的过程。多版确实出细活。
一个医疗团队的安全感越高,其错误率越高。但真实的原因是,所有的错误都是自己报告的。心理安全意味着培养尊重、信任和开放的氛围,人们在其中可以表达担忧和提出建议,而不用担心遭到报复。心理安全是学习型文化的基础。在缺乏心理安全的团队中,人们会掩盖自己的失误以免受惩罚。在绩效型文化中,过分强调结果往往会破坏心理安全。当看到有人因为失败和错误受罚时,人们就开始担忧如何证明自己的能力,并保住自己的工作。我们学会了自我限定,保持沉默,而不是表现出疑惑和担忧。
针对寻找工作的律师和教师的研究显示,如果成绩百分位在90%以上,那么真实地表达自己会增加获得工作的概率,但是如果能力不足,那就会适得其反。
幸福更多地取决于积极情绪的频率,而不是其强度。
“已为您重新规划路线”,挺契合本书思想。
主动结交一些批评者、异见者。好处我切身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