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奇点 [内容来自杨大宇老师《学习的真相》]
我是奇点,如果你想快速晋升,请点击蓝色字→免费订阅原创连载《奇点·晋升之道——三分钟商学院》。感谢支持!
这篇文章是我读过杨大宇老师的《学习的真相》之后写的一篇读后感,上次分享的内容太多,可能很少有朋友能看完,当然,阅读量也着实不小。
但是,我认为这个内容对孩子的学习很重要。如果能让更多的家长和孩子看到,我认为对他们的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
因为我就是做教辅出版的,我太了解家长、老师和学生的痛点了,他们着实需要一下子就点到本质的东西,而不是成绩一有问题就报班,就做题。
不解决根本的问题,其他再多的手段也是徒劳的,所以,我把文章精简了之后二次分享给各位朋友,希望能够有所助益。
家长最头疼的事儿就是孩子的教育。在最头疼的事情里排名第一的,我相信一定是孩子的成绩,因为这个决定着孩子的未来。
家长为了提高孩子的成绩,可以说,什么招都试过了。什么题海战术、高价补习、学霸秘籍、教辅资料一大车……
无论哪一路功法,如果不知道学习的科学原理,不揭开学习的真相,只能是事倍功半。
这篇文章,用14个关键词帮您揭示“学习的真相”。
关键词:对标、归因、信念、分解、习惯、知新、温故
一、对标——成功者陷阱。
成绩不好时,我们往往会下意识地向优等生看齐。奇怪的是,即使我们完美复制了优等生的学习方法,成功却还是没有如约而至。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近朱者赤”的现象确实存在,但并非万能。如果只忙于追逐成功者的脚步,而放弃自己的思考,反而会得不偿失。
学习是复杂的过程,总结他人的学习经验很有必要,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可以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
想走出学习困境,首先要做的就是丢弃对成功者的依赖,抛开“近朱者赤”的惯性思维,正确运用“对标”策略,深入分析思考自身学习存在的问题,把下一个最好的自己作为自己的“对标”对象,制定适合自身的学习策略,谋定而后动,才能避开成功者的陷阱。
二、归因——成绩为啥差。
现实中,有孩子努力付出却没有回报,思维活跃却成绩不佳。
成绩不好背后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对标”之后就是“归因”。“归因”是学习进步的原点。
孩子成绩不好,是主观不努力,还是客观有原因?
方法不对,越努力越悲催!最后,成绩不好,孩子还能找到借口,你看我是不是很努力了,我就是笨嘛,我也没招啊。
最后,甚至搞得家长都相信自己孩子笨了。但是,事实是,根本就没有笨孩子啊,人类的智商都是差别不大的,绝对的天才和智障都是极少数的。
很多表面上看起来是主观的东西,其实都有着非常深刻的客观根源。
看到一份糟糕的成绩单时,与其把精力浪费在责怪自己孩子不聪明,责怪自己孩子不努力上,不如冷静地思考,究竟是什么客观因素阻碍了我们孩子的成功。
那客观因素到底是什么?就是规律。
学习成绩的提升是一个先慢后快的过程。
我们接触一个全新的学科或者全新的知识时,由于一开始还没有摸清规律,就像在陌生的城市行走,总是找不到正确的方向。“从无到有地接触、了解、吸收一个个概念,在把概念之间的关系摸清,进而延伸出知识网络”,这个过程,是每一个人都必须经历的“学习筑基期”。其过程必然是困难又缓慢的。可是一旦我们走好了这一步,接下来的事情就简单了。“学习筑基期”要经历“接触→了解→吸收→关系→网络”这样的过程。
所以,成绩差的根本原因可能是你根本不了解学习的规律,不尊重客观规律的学习,只能是原地打转。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进步也就是意味着倒退。
三、信念——相信你自己。
因为成绩不好,所以对学习失去了信心,还是因为对学习失去了信心,所以成绩不好?到底怎样的自我观念才能引领我们走向成功?
稳定的自我观念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当自我观念是积极的、正确的时候,它的稳定会让我们不断走向成功。另一方面,当自我观念是消极的、错误的时候,它的稳定也会不断地把我们拖入深渊。
人的自我观念具有无穷的威力。无论你认为自己“能做到”还是“不能做到”,你都是对的。自我观念会在潜移默化中引导每个人的行为,最终帮助我们实现“自我观念”中的内容。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叫做“自我实现”。
尽管自我观念具有稳定性,但并非无法改变。自我观念源自内心深处的“相信”,想改变自我观念,就必须用新的“相信”取代旧的“相信”。
相信“相信”的力量!作为家长,你是最能给孩子信心的人,所以美国崇尚“赏识教育”是有道理的,所以,从今天起,敬爱的家长,请收起你的“大棒”,相信你的孩子就是最棒的,他还有无限的潜力没有发挥出来,未来还有无限可能。无论他今天在哪个点上,只要开始,永远不晚;只要进步,总有空间。
四、习惯——神奇的力量。
你也许知道习惯的重要性,却懊恼一切都太迟了。其实,习惯并不一定要从小培养,只要掌握正确的方法,我们都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习惯本身只是一种中性的力量,它既不是天使,也不是魔鬼,它会成为我们的朋友还是敌人,关键要看我们自己。
提升学习成绩的方法有千万种,但所有方法最终都会指向一个共同的方向——学习习惯的养成。
习惯的力量无处不在。在它尚未形成的时候,是我们在创造它;而一旦习惯正式形成,就变成了习惯创造我们。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会做出什么样的行为,有什么样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习惯。
那怎么养成一个好的习惯呢?大家都知道,21天养成一个习惯,只要坚持21天就可以了。
养成习惯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把我们的意识灌注到潜意识中的过程。由意识通往潜意识的最常见的途径就是重复。
不断地重复一句话,会让意识层面的话语进入潜意识,进而改变一个人的自我观念;不断地重复一个动作,会让意识层面的动作进入潜意识,进而改变一个人的习惯。
讲到这里,你猜出养成新习惯的秘诀了吗?这个秘诀就是“重复”。
五、分解——向目标迈进。
养成了一个好的学习习惯之后,还要为自己设定一个奋斗的目标。“重复”地向着你的目标迈进。
目标对于人类的意义就像汽油对于汽车。离开了汽油,汽车将寸步难行;离开了目标,人类也同样会失去动力。拥有伟大目标的人未必都能取得伟大的成就,但能够取得伟大成就的人无一例外地曾树立伟大的目标。
一个人确立的目标和他所取得的成就是成正比的。对学生来说,他确立的目标和成绩也是成正比的。同样一个孩子,将目标定位在班级前5名获取的进步,要远超过定位在班级前20名。
也许这听上去有点不可思议,但其内在的逻辑是非常简单的:不一样的目标会产生不一样的动力,不一样的动力将导致不一样的行动,不一样的行动将导致不一样的结果。
《书论》中有一句很精辟的话:“取法其上,得其中也;取法其中,得其下也;取法其下,不是道也。”
这就是说,如果你把目标设定在北大、清华,那么即便不成功,你也很有可能考取吉林大学、华东理工、哈工大一类的重点院校。但是如果把目标设定得过低,甚至压根儿没有目标,那你就只能随波逐流了。
对于学习者而言,目标就是被黑暗笼罩的大海中的灯塔,就是漫长赛道横在终点前的那根飘带,就是高速公路入口处那块醒目的指示牌。从物理学上讲,目标就是参照物。只有比对参照物,我们才能知道自己是前进、后退,还是静止不动。离开了目标,我们将无法衡量自己的状态。
所以,我们的目标一定要清晰可见,以便不断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我们要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生命才能终将辉煌!
六、知新——学习的本质。
学习的本质很简单——把不会的变成会的。
每一天都学会多一点,日积月累下来,便是一笔“巨额财富”。
只可惜,越是接近本质的东西,越是容易被人忽略。其他一切有关学习的讨论,都是对这一本质的解释和补充。
尽管学习的本质如此简单,能够时刻牢记、从不背离的人却很少。
很多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接触了太多有关学习方面的指导和信息后,渐渐淡忘了学习的本质,他们忘记了学习的终极目标,反而常常把手段当成目的去努力,最终往往劳而无功。
你见过那些把听课当成学习的人吗?你见过那些把做笔记当成学习的人吗?你见过那些把完成作业当成学习的人吗?你见过那些把看书当成学习的人吗?你见过那些把做题当成学习的人吗?
是的,我相信你见过,也许你的孩子就是这样的人。如果我告诉你以上这些说法都背离了学习的本质,你会不会感到惊讶?
想真正理解学习的本质,我们必须学会区分手段和目标。
以上这些学习活动都只是完成学习目标的手段,而非目标本身。听课是学习吗?可能是,也可能不是。如果你通过听课学到了原来不会的东西,那么这个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如果你听完课之后没有学到任何新东西——原来懂的还是懂,原来不懂的还是不懂,那你就是在做无用功。令人遗憾的是,很多人在学习过程中所做的都是无用功。
多数学习者仍然把“学习的手段”当成“学习本身”。他们认为学习就是看书、背单词、做卷子、听课……
请注意,我不是说看书和做题不是学习,我只是想强调这些都是学习的手段,而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如果你没有办法提升自己的真正实力,把那些曾经不会的知识和技能转化成你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看多长时间的书、做多少道习题都是白费力气。
今天晚上,当孩子结束了一天的学习,打算上床睡觉的时候,你可以让他问自己一个问题:通过这一天的学习,他都学会了哪些知识和技能?他有把原来不会的东西转化成会的东西了吗?
不要盲目追求完成多少“数量”的学习任务,要把注意力放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质量”上。追求没有质量的效率是毫无意义的。
刚讲过分解目标,最务实的也是最简单的目标分解的方法就是“每一天都比前一天多掌握一些知识和技巧”。真正了不起的就是每天都能有一些小进展,从不止步。
不要小瞧每天获得的这一点点进步。今天比前一天多背了10个单词,会让你的成绩突飞猛进吗?显然不会。不过如果365天,天天都能如此,那就意味着你在一年之内新掌握的词汇量将达到3600多个,这已经超过了高中阶段需要掌握的词汇量了。拥有这么丰富的词汇量,你的英语成绩想差都很难。
同理,如果你每天都能弄懂一类原来不会的数学试题,一年下来,你就突破了365个不同种类的原来不会的试题类型。这样的进步不要说迅速提高成绩,恐怕连你的老师都要虚心向你请教了。只要你能坚持每一天都攻克一些原来不会的知识点,不出两个月,你的成绩必然会发生比较明显的变化。坚持一年,你的成绩必讲让班里所有人瞩目。
我们都曾幻想找一条捷径,可以不花一丝力气就让学习成绩发生立竿见影的变化。这种讨巧的想法让很多学生深陷学习方法的“迷信”中,反而忽视了学习的本质。
其实,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所谓的捷径大多数是陷阱。终究有一天,我们会领悟到,原来最近的捷径就是不走捷径,把该做的事情按部就班地做好,心中所想的目标自然就会实现。
无论教材的篇幅看起来有多长,无论对应这些教材的习题和教辅资料有多么源源不断,真正作为考试对象的考点却总是有限的。每一年,考试中心都会发布当年各学科的考试内容,我们称之为“考点”。我们每掌握一个考点,尚未掌握的考点就少了一个,顺利通过考试的可能性就会增加几分。随着掌握的考点越来越多,我们攻克那些尚未掌握的考点的能力也会不断增强,而考点本身却并不会增加。因此,只要方法对路、时间允许,我们完全可以攻克大部分考点,并顺利通过考试。
即便你只是把考查频率最高的少数考点攻克,也能拿到不错的分数,因为考试也同样遵守“二八定律”,即在考试中,核心考点大概只占20%,而这20%的考点往往占有百分之六七十(有的学科甚至是80%)的分数。
这听上去似乎很简单,不过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他们发愁的地方正在于不知道哪些是重要的考点,而哪些并不重要。
即便我们已经知道了考点是必须掌握的,如果我们不能清晰地看到自己掌握的知识图谱的全局,不知道自己现在所处的位置,还是不能有的放矢地攻克考点。很多同学即便非常努力地学习,也掌握了很多原来不会的知识,可心里还是没底。因为他们并不清楚自己已经掌握了多少知识点,还有多少知识点没有掌握。关键就在于他们缺乏系统化的学习技巧。
我们可以把那些必考的考点想象成铺在我们面前的一张大表。我们每攻克一个考点,就在对应的考点的另一端打上一个大大的对号。通过检查列表右侧对号的数量,你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走到了哪里,还有多少考点尚未攻克。当整个列表的右侧都打上对号时,我们就可以信心满满地进入考场了。这就是“清单革命”,很多地方都可以用这种方法。
单纯用学习时间长短来衡量学习进度,是在鼓励拖延,降低效率。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从今以后,不要说“我学了多长时间,我花费了多少工夫”,而要说,“我学到了什么”。时刻把眼睛盯在最终的学习效果上,才不会迷失方向。
那么,总体上介绍了我们要对标,要归因,要树立必胜的信念,为自己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习目标,并把它具体分解一个个小目标节点去攻克它。这个要靠什么?要靠一种神奇的力量——习惯。只有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重复正确的动作,才是学习成绩提高的原点。
学习就是“温故知新”的过程,“知新”是学习的本质,“温故”是破除学习的障碍,也同时建立新旧知识的连接,从而形成一张知识网络,构建自己的知识图谱。这就是学习的真相,也是学习的本质。
七、温故——倒退中前进。
跟不上老师的讲课进度,就会落于人后?做作业的时间都不够,没有时间去研究错题?
“欲速则不达”,这句老祖宗几千年前告诉我们的道理仍然有效。遇到不懂的问题,却不去及时弄懂,而是继续带着疑问学下去,只能让问题越积越多。
学习的真正奥妙并不在于如何加速,而在于何时放慢速度,甚至是停下来。聪明人和普通人比较明显的区别是,聪明人知道自己的能力边界在哪里,并尽量在边界内做事。
“一路向前赶”的学习策略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奏效。当前后知识没有太大关联,尤其是新知识的获取并不以旧知识为前提的情况下,这种策略就是可行的。
反之,如果新旧知识之间的关联比较大,新知识的学习必须要以旧知识为基础,那就要停下来,“温故”一下,把基础打牢,再出发,温故才能知新。
真正对我们掌握新知识构成障碍的旧知识,只占全部旧知识的20%左右。即便是这20%的旧知识,也没有必要让我们主动出击。我们在什么时候补偿这些旧债,取决于他们什么时候妨碍到我们掌握新知识。
因此,我们采用“倒带式学习法”,即“向前学习→遇到障碍→向后追溯→找到根源→偿还旧债→解决问题”。核心就是向后追溯,追根溯源,找到阻碍新知识掌握的旧知识,理解透彻,“偿还旧债”,再无后顾之忧地勇往直前。
尽管学习并不轻松,但是学习却可以很简单。我们学习的内容也许非常高深复杂,但学习内容的行为本身并不复杂。学习作为一种人类常见的行为,有最质朴的规律。
遵循这些规律做事,我们就能行走自如;违背了这些规律,我们便会举步维艰。
如果需要阅读原文,可以关注我的文集《奇点·我的读书笔记》!
我是认知体系架构师——奇点!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请帮我点个喜欢和关注!
如果你想建构自己的商学认知体系,请点击我的文集《奇点·原创连载——三分钟商学院》。感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