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教育的漫漫征途中,我们不断探索,试图为学生打开理解数学的大门。而聆听俞正强老师的《笔算除法》一课,就像在迷雾中寻得了指引方向的灯塔,为算理教学带来了全新的启示与思考。
俞老师的课堂,一开始便别出心裁,直击学生的认知惯性。他在黑板上,将加、减、乘、除四种运算的竖式整齐地罗列在一起。这看似平常的举动,却引出了一个不平凡的问题:“为什么除法竖式与其他三种运算的竖式格式不同?”这个问题,就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学生心中激起层层涟漪。一直以来,学生在学习加、减、乘的竖式运算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思维模式和认知习惯。而此时,除法竖式的“与众不同”,瞬间激活了他们内心的认知冲突,让他们不禁思考:同样是基本运算,竖式写法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差异?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俞老师以一种极为巧妙的方式——借助“一位二年级小朋友”的视角。他引导学生去大胆设想:如果除法竖式也模仿加、减、乘的写法,那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呢?在这种假设与对比中,学生们逐渐深入地理解了除法运算的本质特性。原来,除法竖式书写的顺序,实际上就是事情发生的真实次序。这一发现,看似简单,却意义重大。它让学生不再只是机械地记忆除法竖式的书写规则,而是真正理解了每一步背后的逻辑。
这堂课让我深刻认识到,算理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公式和规则传授上。学生需要的,不仅仅是知道怎么做,更重要的是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俞老师的教学方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优秀的范例。他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通过巧妙的引导和提问,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充分的锻炼,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被极大地激发出来。
联想到我们日常的数学教学,很多时候,我们过于注重让学生掌握解题的技巧和方法,而忽视了对算理的深入讲解。学生虽然能够按照老师所教的步骤去解题,但对于其中的原理却一知半解。这样的教学方式,虽然可能在短期内让学生取得不错的成绩,但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和发展。
俞正强老师的《笔算除法》一课,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教学方法上的启发,更是教育理念上的更新。它让我明白,作为数学教师,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去思考数学知识背后的本质,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数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帮助学生建立起坚实的数学基础,让他们在数学的海洋中自由遨游,去探索更多的未知,感受数学的无穷魅力。在未来的教学道路上,我将以俞老师为榜样,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努力为学生打造更加精彩、高效的数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