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梗概——
北京的古树有四万余棵,能进入这个门槛的树,至少也是100岁的世纪老人。北京极多的古树,离不开历代都城的层累建设,都城一层叠一层,连带着的历史、记忆、掌故、遗存也极多。古树是见证者,也是这座城市的“长生者”。这种层累,让古树和北京高度融合,不光分布在山间名刹,更是深入胡同街坊。这里的古树保护工作也走在前列,如今,全城的古树名木已悉数登记在册。其中,更是评选出了“十大树王”。其中很多都是柏树,在四万余棵古树中,光侧柏就有2.2万棵,算上其他柏树品种,占比超三分之二。而全国仅有的5棵5000岁以上古树,也都是柏树。再算上油松、国槐、银杏,这几大物种出产了绝大多数古树。
它们为何会长寿?一方面,是自己“天赋异禀”。对一棵古树而言,活这么久,什么虫害,低温,山火等等灾难和恶劣环境,运气再好也会撞上。风调雨顺之时,谁都能长好;处于逆境时,就得各凭本事了。像北京古树中最多的柏树,它们的体内含有可以驱虫的化学物质,而且本身生长速度也比较慢,叶片不大并有蜡质层保护,这样在环境恶劣时往往就能扛过去。生长缓慢,并不代表着没有活力。生物学研究已经表明,即使是几百岁的老家伙,它们的干细胞依然“宝刀不老”,能不断生长分化。我们看见的古树,往往有着盘虬卧龙的形态,这也是它们的生存智慧:一旦主干有个三长两短,还可以靠大量的侧面枝条维持。许多地方都有古树枝条插地生新枝的记录,就是侧枝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另一方面,则是这些树种和人类的密切联系。如果留意一下,会发现银杏古树大多分布在佛寺中。这并非偶然。传说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成道,寺庙里自然要种上。但菩提树是热带树木,在温带难以成活,所以古人便用银杏替代之。所以北京的古寺庙,多有银杏相伴。在第四季冰川运动中,全球的银杏近乎灭绝,只在我国残存下几小片。这样的极小种群十分脆弱,或许一个意外就能彻底打垮。然而,与寺庙联系紧密的它,随着人类的脚步从中国走到日本,再传向全世界。现代分子生物学已经证明,如今遍布海外的银杏树,祖上几乎都来自以浙江天目山为代表的中国东部野生种群。毕竟,有了人类的呵护,活着会容易很多。现在,北京的古树上都有了信息铭牌,扫一扫就能获得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