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文章,表哥说“看完不知道核心内容是啥”。
立马再看一遍,我发现在后面谈到国际写作课时,的确没收住,淹没了最初“恩惠”的主题,以至于他没得到恩惠。
(*^.^*)失误不怕,咱们聪明人不二过。
反省,生活中是否还有这类行为,这毕竟反应了我底层的思维惯性。
轻轻一挖,还真有:
关于物品
送人东西的时候,心想好事成双,给了两个不同的东西,结果重要的那个就不突出了。
有个闺蜜辛辛苦苦给我带了一袋台版的书,结果因为量多又厚,我到现在一本都还没有打开看。
恩,以后每次送东西,只送一个。
关于次第
跟别人介绍三级修学的时候,我一下子介绍得太多太深。
他连读书会都还没参加过,还谈不上对系统修学的热爱,而我已经谈到未来进入班级可能要面对的问题了。
然后把人家吓跑了。一听要学八年就听不动了,双耳自动屏蔽。
学个大学四年都已经够喘了,还来两次大学?
还没到有兴趣问为何要学八年的时候。
然而,如果我不急于自嗨,先了解他的需求,分享他可能喜欢的读书会主题,引起他的兴趣,等他参加了几次读书会,得到了恩惠,产生了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反过来问我。
这个时候,再娓娓道来,一点都不迟。
已经把人吓跑了,再追回来,难度加大了。
幼稚了吧,根本不懂得放长线钓大鱼。
归根结底,是没有效果意识。
哪怕乐于分享,也要把握分享的节奏,这个分享才有效果。
一次给太多,不如不给。
模糊了焦点,浪费了双方的时间,还加大了沟通成本。
得改!
你们也有这样的时候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