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写作,不由想起小时候。年轻友友们不喜欢听那过去的事情,嫌节奏慢,或有些唠叨,希望可以跳过去不看。相对志同道合者,可能会给我这个面子,这也成为经常因无趣而啰嗦的开头,导致阅读者稀少。
可是,我却养成了固执甚至有些霸气的习惯改不了,也不想改。秉持一个真理:不从根子上讲,还是说不清楚原因与结果。耐心听人讲话,即是修养,又是一个学习交流的机会。
从上小学就喜欢造句、写作文文开始。原因是为了克服和弥补怕羞、爱脸红的毛病,也可以归纳为性格内向、敏感。自小就具备了女孩家的羞怯与矜持,还有父母管教的严格和经常进行的传统训导。
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不爱讲话,却喜欢听别人讲话,尤其是听人们讲故事。听着记着,尽心尽力地往脑子里放。上语文课或作文课,就学着用听到的词语造句,感觉有话可写。尤其是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鼓励后,有了自信心,开始喜欢上语文课,也期待老师布置作文题目。作文批改后,把老师的评语全记到心里,暗自高兴的滋味延续好几天。
可谓小学阶段,开始了写作的萌芽期。当然,现在自己也不是作家,也没有资格给他人讲如何写作。
每天坚持写点儿文字,感觉这一天很充实、很轻松,比办了件具体事还让人快乐。反复问自己,为何要这样,思来想去,认为儿时的萌芽是关键。
想把心里想的表达出来,得到老师了的表扬肯定,养成了习惯,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且能带来精神上的愉悦。
写到此,可以止笔了。转而心里还有遗憾和友情提示。由于历史原因,在学习的黄金岁月,没有完成黄金任务。在记忆力最佳期,文化知识的学习简单粗浅。没有图书馆、阅览室,没有引路人,浪费时光,荒废学业,错过了最美好的阅读机会。
小学初中,学工学农。拾麦子、割草、排练节目、参加汇演,开会批评,搞不懂批谁斗谁,从报纸、杂志抄写批判发言稿,生吞活剥,站到台子上,激情饱满。现在想起来那时的形象,真的是可笑又讽刺。
初中两年毕业,几乎都是开卷考试。升高中考试基本就是一种程序。题目简单,门槛极低。语文、数学、政治三门课,只要即及格就是高中生了。很可惜,还有同学没考上,只得下乡,到农村锻炼。
我们的家长多是只识几个字的大老粗,只知道埋头干活,低头拉车挣钱,一家老小等着吃饭穿衣,哪有心思管孩子学习。只要通知书上的操行评语好,就是满心欢喜,对我们的要求就是不做坏事,不干违法的事。至于打架骂人说谎甚至拿别人东西,都不以为是大事。
我们的成长条件差,标准也低,所以我们的童年充满了快乐,也留下了稀奇古怪的故事。因为缺乏目标,也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我们一起长大的近百个男孩女孩,有出息或有成就的寥寥无几。
得到上天的佑护,自己喜欢学习终究有了小小的善果。师范毕业后,仍不懈努力,经过五年自学,拿到了本科学历。同时也唤醒了写作的念头。悉心照顾儿时的幼芽,在三十年后,幼芽终于又发新芽。在合适的温度与环境中,焕发生机,为开花结果悄然准备着。
喜欢写作是基础,爱好写作有目标。仅喜欢和爱好未必能写出好文章对自己而言,写作是生活不可或缺的,是习惯的养成。对于能不能写出优品还没有设定目标。
写作使人不断学习,永葆青春,使生命更加丰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