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广漠的草原上,后来随父母迁往孔孟之乡,再后来去北方读书,再到江南安家,工作中四处出差周游,工作之外也喜欢旅行,去过很多地方,走过很多城市,最喜欢的地方,除了曾经的上海,还有一直不变的杭州,南京,厦门,布尔津,西安……
四季轮回,春走夏落到了秋,从青葱岁月拾步前行,转眼已是哀哀中年。丹桂飘香的日子,却是凄风冷雨不得阳光,算了算我在上海已经生活了快二十年了。
我素来害怕沉重和束缚,喜欢自由自在,在所有的国内城市里,上海曾经是我最喜欢的地方,首先投奔它而来的原因是因为它的开放与特立独行的城市个性,不世俗,不拘泥,相对平等的竞争环境,磊落又有界限的人际关系,谋生也好,创业也罢,机会都相对比较多,而且不会被人情世故所累,不用管家长里短蜚短流长,整体人文环境相对自由而民主,轻松不负累。
最喜欢沿着一些古旧的巷弄散步,淋着两旁高大的梧桐树阴,无论灿烂阳光还是阴雨绵柔,那些掩映在绿色中的的上世纪初的诸多洋房,高高的各式烟囱,红瓦红墙错落有致,是最有意境最释然的环境。偶尔走进去喝喝咖啡,或找一家老书店,听着留声机里的时光音律,依偎在阳光暖暖的沙发里看书,偶尔吃一顿地道的法餐,簪一串石库门里弄阿姨的香花在耳边,紧张的节奏里透着浪漫,舒缓的氛围里忘不了奋斗的足音,一切都是那样的美好。
然而,不知从哪天开始,大概2010年之后,不知是移民过多之故,还是新政府领导的功劳,上海逐渐变得世俗而繁杂,往日的国际自由范越来越模糊,不仅仅改变和谐了诸多市民条例政策,而且属于石库门外婆桥的海派特色也越来越少了。那碗曾经嗲糯咿呀的弄堂小混沌,少了开洋多了酱汤,混咋了五湖四海的涮锅味道。这一束风姿优雅的夜来香,从此别过上海滩的旗袍,穿上规整的和谐衣装,和其他扔掉历史的高楼林立的城市越来越整体划一,列队融合了。
我的心力终究跟不了繁杂的节奏,终于和这样的城市封闭了,一直自我削弱着,越发没了往日的生存斗志。这两年甚至厌倦了,一次又一次的萌生了搬家移乡的念头,想着寻一片山水隐居起来,悄无声息的和自然一起寻找日落黄昏的家。
然而哪里能寻得到我的城我的家呢?没了依存的心灵,就是没了根的游魂。我的城,我的家,这两个短语在我的心里越来越倍觉清冷凄凉。
世界越来越小,目之所及的地方越来越相似,城市不像城市,乡村不似乡村,乱搭乱建乱开发,把低劣和庸俗发挥到了底线之下。从此,再也没有了策马奔腾纵横四野的广阔,人间的拥挤已经到了极致,城池堆满了垒的高高的火柴盒,城外的田野除了污染就是垃圾,少了绿色和花开,越来越杂乱局促。鸡鸣闲月白,狗吠知人来的真实自然的人间烟火,再也难以看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