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个好中层之四

参会必“发言”

我给部门员工提了个要求:只要是参加会议(非通知类的会议),不管自己有没有发言机会,都要按照发言来做好准备。

不要想:我只是个普通员工,又没有人要听我的意见。讨论的这个议题我也不太懂/不感兴趣,万一我说的不对呢?还是闭紧嘴巴,只带耳朵听听的好。有一句没一句地听完,不操心不费脑,且等到散会,就溜之大吉。

这样不行。

这样成长的速度太慢,白白浪费了很多宝贵的机会。

开会除了带上耳朵,我们还要带着手,带着嘴。

要一边听,一边拿笔写下待会儿自己要发表的意见建议。

一定要写下来。

潇洒姐有本书是《写下来的愿望更容易实现》,我的道理是,写下来的意见更有条理,更加过脑入心。边听边写,有时写到后来还会纠正前面自己的笔记。

等到发言环节,如果有机会,就畅所欲言,不用怕说错。

如果是我主持的会议,那我必定会询问到部门的员工是否想发言。如果你说错了,视情况,我会当场纠正或者会后告诉你,刚才那么说有什么问题,怎么说更好。

说出来,把自己写的关键词、论点、论据,用流畅的语言表达出来,而且经过会场其他人员的交流,经过部门领导的校验,对自己非常有帮助。

如果没有发言机会,那也很好,因为一定会有对比的机会。

部门领导,或者更高层级的领导,一定会发言。仔细倾听,并且把自己的意见与领导的意见做对比。

哪些是Ta想到、我没想到的;哪些我想到了,领导没想到。对这件事情,Ta为什么这样分析判断?为什么提出那项要求?Ta基于哪些信息,是我掌握/不掌握的?Ta关注的风险,哪些我没看出来?

这个要求,其实来自于我自己的习惯。

跟着调研几家企业,我只在其中一家发了言,但是每一家我都写好了发言提纲。在领导发言时,我对比自己的提纲,看共同点和不同点。一样发现了某些问题,说明在某些领域已经有洞察力。但同样是走过车间,有些问题我没概念,而Ta是怎么观察到的?同样听完介绍,对企业的诊断,怎样才能更加精准?对比完,我能够很直观地发现差距,找到自己需要努力的地方,比如学习、思考、视野、实践。

如果把每一次会议都当成自己练习和检验的培训处,而不仅仅是一个被通知参加、必须消磨的一段时间,那就化被动为主动,成长就会越来越快,差距一定能够越来越小。

观察思考其他人的会议发言,对比他们之间的异同,结合立场判断谬误或者比较高下,也是训练自己分析判断能力的很好的实践。某次开会,在某个小问题上,我从两个人的发言里听到了截然相反的观点,讨论时我指出,可能是因为他们立场不同,站在了两个不同的供货商角度,其中一个是隐藏的角度。

如果你的会议很多,这个方法绝对能把开会变得有趣,有成长。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