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病防治核心知识(一)
一、职业病是指各组织用人单位的劳动者
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等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二、职业病危害因素来源于产化学有害因素
在工作过程中的有害因素,工作组织和工作制度不合理、以及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生产场所设计,不符合卫生标准或要求等。在实际生产场所中,职业病危害因素往往不是单一存在,而是多种因素同时对劳动者的健康产生作用,往往危害更大。
三、职业病防治工作要坚持预防为主
职业病防护设施要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简称三同时。
四、预防职业病三级预防的原则
预防职业病三级预防原则为:
一级预防,即从根本上杜绝或最大可能减少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接触。
二级预防,即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当职业性有害因素开始损及作业者健康时,应尽早发现,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及时治疗、及早脱离职业有害因素,防止病损的进一步发展。
三级预防,即对已发展成职业病的患者综合治疗延长生命。
根据《职业病分类和目录》国卫疾控发(2013)48号,职业病共包括10类132种。包括职业性尘肺病及其他呼吸系统疾病、职业性皮肤病、职业性眼病、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职业性化学中毒、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职业性放射性、职业性传染病、职业性肿瘤及其他职业病。
五、作业时要坚持正确使用防护用品
劳动者作业时要坚持正确使用职业病防护用品,如防尘口罩、防毒面具、防噪声耳塞及防辐射设施等。作业场所空气中有害化学物质超标时,应佩戴过滤式防尘口罩或电动送风式呼吸器。
六、劳动者要积极参加防治知识培训等
劳动者要积极参加用人单位开展的职业病防治知识培训,或通过媒体、网络搜索职业病知识,提高自己防护的意识,劳动者要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注意休息,工作场所禁止饮食与吸烟。
七、职业紧张引起的各项反应
职业紧张引起的心理反应有焦虑、抑郁、易怒、感情淡漠。引起的生理反应有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尿酸增加。引起的行为表现有怠工、缺勤、过量吸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