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材:卫星导航产业链的“隐形基石”与千亿市场机遇

引言: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迎来跨越式发展。据《2024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      皮书》显示,2024年产业总产值达5758亿元,同比增长7.39%,核心产值(芯片、终端等)突破1699亿元,关联产值超4059亿元,从业者近百万,企事业单位近2万家。北斗系统作为全球四大卫星导航核心供应商之一,已深度赋能交通运输、低空经济、智能网联汽车等千行百业,国内应用覆盖99%以上城市道路,日均服务超1万亿次;国际影响力持续扩大,服务覆盖140余国,助力非洲、南美等地水利、港口等领域发展。此外,北斗加速与5G、AI融合,为低空经济(预计2030年规模达2万亿元)提供核心支撑,未来将在智慧城市、低空物流等领域释放更大潜力。


一、 箭在弦上:卫星导航产业中不可或缺的“靶材”家族

  • 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涵盖了从卫星制造、地面增强系统、终端设备制造到位置服务应用的完整产业链。而靶材的身影,几乎贯穿了终端设备制造以及部分地面设备的制造环节。具体而言,用到哪些靶材呢?

  • 半导体芯片制造类靶材: 这是最核心的应用场景。卫星导航终端设备,无论是手机、车载导航仪、无人机还是物联网定位模块,其核心都是高度集成的射频芯片和基带处理芯片。这些芯片需要在半导体晶圆上通过复杂的薄膜沉积工艺制造,而靶材就是这些薄膜的主要来源。

高纯金属靶材: 如高纯铜(Cu)、高纯铝(Al)、高纯钨(W)、高纯钛(Ti)、高纯钽(Ta)等,用于制备导电互连层、阻挡层、欧姆接触层等。这些靶材的纯度和微观结构直接影响芯片的性能、可靠性和功耗。

  • 合金靶材: 如铝铜合金(Al-Cu)、镍铂合金(NiPt)等,用于满足特定的工艺要求,例如提高互连线的可靠性。

  • 非金属及化合物靶材: 如氧化物靶材(如SiO2、Al2O3)、氮化物靶材(如TaN、TiN)、硅靶(Si)等,用于制备绝缘层、钝化层、扩散阻挡层等。这些靶材的化学组成和纯度至关重要。

  • 薄膜电阻与电容类靶材: 在卫星导航终端中,高精度的薄膜电阻和薄膜电容是不可或缺的无源器件。

  • 电阻合金靶材: 如镍铬合金(NiCr)、钽氮化物(TaN)等,用于制备具有特定阻值的薄膜电阻。

  • 介质薄膜靶材: 用于制备高介电常数的薄膜电容,如氧化钽(Ta2O5)、氧化钛(TiO2)等。

  • 射频前端器件靶材: 卫星信号是微弱的射频信号,需要经过低噪声放大器(LNA)、滤波器等射频前端器件进行处理。

  • 声表面波(SAW)和体声波(BAW)滤波器靶材: 这些高性能滤波器通常采用压电薄膜制造,如氮化铝(AlN)、铌酸锂(LiNbO3)等,需要高品质的靶材来溅射形成压电层。

  • GaAs、InP等化合物半导体靶材: 用于制造高性能的射频放大器和开关等器件,需要高纯度的化合物半导体靶材。

  • 传感器靶材: 现代卫星导航系统通常与惯性导航、视觉定位等多种传感器融合,形成更精准可靠的组合导航系统。

  • MEMS传感器靶材: 惯性测量单元(IMU)中的加速度计、陀螺仪等通常采用MEMS(微机电系统)技术制造,需要用到各种金属、合金、氧化物、氮化物等靶材来构建微结构和敏感元件。

  • 连接器与天线制造靶材:

  • 导电金属靶材: 用于制造天线单元、馈线以及连接器中的导电触点,如铜、镍、金等。

二、 掘金未来:卫星导航靶材领域的发展趋势与场景解析

中国卫星导航产业的爆发式增长,为靶材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机遇,同时也推动着靶材技术向更高端、更精密的方向发展。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场景解析如下:

  • 小型化、高集成化驱动靶材升级: 随着卫星导航终端向更小、更轻、集成度更高的方向发展(例如可穿戴设备、物联网模块),芯片尺寸不断缩小,布线密度大幅增加。这要求靶材能够溅射出更薄、更均匀、电阻率更低的导电薄膜以及性能更优异的介质薄膜和阻挡层,以满足先进的半导体工艺需求。高纯度、小晶粒靶材的需求将持续增加。

  • 场景: 微型化物联网定位模块、智能穿戴设备中的GNSS芯片。

  • 高精度、高可靠性需求提升靶材品质: 自动驾驶、高精度农机作业、地理测绘等对位置服务精度和可靠性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这需要卫星导航终端具备更强的抗干扰能力、更低的噪声,以及更稳定的性能。这将直接拉动对高纯度、低缺陷、高溅射率的靶材需求,以确保芯片和元器件的性能稳定性和可靠性。

  • 场景: 自动驾驶车辆的高精度定位单元、灾害监测与预警系统中的传感器网络。

  • 多模多频融合催生新型靶材应用: 现在的卫星导航系统不再局限于接收单一系统的信号,而是融合多种卫星导航系统(北斗、GPS、GLONASS、Galileo)以及多频段信号。这使得射频前端的设计更加复杂,需要更高性能的滤波器和放大器。高性能压电靶材、化合物半导体靶材(如用于GaN射频器件)的需求将显著增长。

  • 场景: 支持北斗三号短报文通信的专用终端、抗遮挡和 multipath 的城市复杂环境导航设备。

  • GNSS+X 融合赋能,拓展靶材应用边界: 未来卫星导航将与各种传感器(惯性传感器、视觉传感器、激光雷达等)以及通信技术(5G/6G、UWB等)深度融合。这将带动MEMS传感器、射频通信芯片等相关部件的发展,从而间接拉动更多类型的靶材需求,包括用于MEMS制造的硅靶、多种金属靶、氧化物靶等,以及用于通信芯片的化合物半导体靶材。

  • 场景: 精准农业中的无人机植保与测绘、智慧物流中的货物追踪与管理、工业物联网中的设备状态监测。

  • 国产化替代的巨大潜力: 尽管我国卫星导航产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在部分高端靶材领域,仍然存在对进口的依赖。随着国家对核心技术的重视以及产业安全的需求,国产高端靶材的研发和产业化将加速推进,具备相应技术实力的国内靶材企业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 场景: 大型卫星导航终端设备制造商对国产高性能靶材的批量采购。


结语:未来,随着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和深入,以及对系统性能要求的持续提升,靶材在这一领域的战略地位将愈发凸显。攻克靶材制备难关,实现高端靶材的自主可控和产业化,不仅是靶材行业自身发展的必然,更是支撑中国卫星导航产业迈向更高水平、建设科技强国的关键一环。对于靶材企业而言,这既是挑战,更是千亿市场中蕴藏的巨大掘金机遇。谁能把握住高性能、高纯度、定制化靶材的需求脉搏,谁就能在这个万物互联的时代,成为卫星导航产业腾飞的隐形功臣。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