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今日收获]
1.遇到不懂的事情,可以找书来看,答案一定在某一本书里。
2.看书最好看原版书,翻译的书籍有时候很坑人,其次是想要快速读到一本书,可以在Amazon(亚马逊)上购买电子书,即买即看。
3.人的一生,看待自己与周边人,大抵会经历四个阶段:一是我不行,你也不行;二是我不行,你行;三是我行,你不行;四是我行,你也行。且很多人很多时候较多的处于第二、三阶段,而处在二三阶段的根源是,“着实见不得别人的好”,即“见不得别人的好处,好的地方”。此处需要注意:“别人不好的地方就不好罢,但我们应该有能力看到别人的好的地方----很多时候,你会发现,那些优点,那些好处,只不过是被我们自己的“有色眼镜”掩盖了而已,它们就存在于那里,它们就是发挥它们的作用,无论我们自己是否看到。”处于这种状态时,我们总是:看别人的时候,注意的是【错】与【不好】;看到自己的时候,注意的是【对】与【好】。(在心理学上,有一种想象与此类似,我们人自己犯错的时候,总是将原因归咎与外界,而看到别人犯错时,总是认为是这个人内在出了问题)
4.李老师发现自己直到四十多岁时,才彻底进入了第四阶段,反思为什么那么难,得出的可能解释是:“你在某个或某些方面必须得到一定程度的普遍承认,才可能真正做到心态平和”,因为在这种情况 下,你不必再主动费心去比较了,即自己的存在感/优越感不需要通过与别人的比较来证明,而更多的是“无论如何,都要把一切可能的注意力都放到自己的成长上去”,也就是说,自己终于会算一笔划算的账了。同时,真正进入到第四阶段后,才能真正发现该阶段对一个人成长的好处,就是“你竟然可以从那些原本你可能讨厌的人的身上学到大量的好东西。”为此,李老师给了大家提升自己的一条路径,可以通过自己调用元认知能力来训练,即当发现自己在第二、三阶段穿梭时,立即启动自己的元认知能力,告诉自己“不对,我应该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成长之上,而不应该放在别人的【错】与【不好】之上,若是有空闲注意力,多看看别人做的好的地方。由此,“总有些时候,我们会不由自主地与他人比较,最终发现当下的自己就是不够OK,在这样的时候,就要启动自己的元认知能力,告诉自己:我们是活在未来的人,所以即便是要比较,应该比较的是未来,而不是当下....我们当下的任务其实只有一个:成长-----果真如此的话,我们其实是无论如何都不怕比较将来.....
.5.证明自己根本不重要,成长才重要,因为成长若是成真,证明自动完成。
二、【思考题】
问:你在你所不喜欢的人甚至讨厌的人身上学到过什么重要道理?你为什么不喜欢那个人?你学到的是什么?那东西为什么那么重要?
答:我曾向我”不喜欢的人“身上学到了”做事精益求精“,曾不喜欢的那人是因为其他方面,但是对她的做事态度还是很认可、很欣赏,并在自己懒做或者想要偷懒时就会想,别人都那么优秀了,还那么精益求精,自己再不认真,将永远不如她。这一招吓唬自己经常很管用,想到这里,就能警醒一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