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博物馆的明清瓷器展,今天有直播讲解,特意赶过去围观。
结果有点小失望。
讲解员一口播音腔,照本宣科地背诵着各种陶瓷工艺,实在难以忍受。
只听了十几分钟,就不再围观,自己在展厅里草草转了一圈。
说是明清瓷器展,其实绝大部分都是清朝和民国时期的东西,印象不深。
只有两件展品我多看了一会儿:
乍看时还以为是笔筒。
有点惊讶,这笔筒也忒大了点吧!这得放多大的笔呀!
又一想,难道是花瓶?
也不大像。
上网一搜,有意思,原来是清朝时候挂男子的瓜皮帽用的。
至于上面的图案,自然有着步步高升之类的吉祥寓意。
还挺好玩滴!
看看时间还早,就顺便走到了隔壁展厅,没有看门口的标识。
因为我的家乡在历史上,大部分时间都是游牧民族统治,所以这里的文化也就不可避免的有游牧民族的一些特征。
同时,fo教也较为兴盛。
这两只可爱的青蛙型物件叫做“节约”。
这是干嘛用的呢?
是战国时候的车马器,主要用于固定绳索,节制马匹行动的。
制作成蛙型也是有寓意的。
别看我们这个地方现在是“十年九旱”,上古时期这里可是水泽密布,草木茂盛,所以青蛙也比较多。
用青蛙的造型,是取其繁殖力强、子嗣众多之意。
另外,估计也有部落图腾的意思,缺乏相关资料,不确定。
这是辽代的鸡冠壶,是黑陶的。
辽国是契丹族建立的。鸡冠壶是契丹人的生活用品,一般由动物皮革制成,用来装水或者酒。上面有孔,用绳子穿过孔,固定在马匹上。
契丹人建立了辽国之后,逐渐吸收了中原文化。
鸡冠壶也受到了中原文化的影响,被制成了陶器,既可以绑在马匹上,也可以在定居时作为家居用品。
这个瓶子的瓶口处也可以穿绳,然后手提或者系在马匹上。
花瓶上的图案我看了半天,想象着工匠拿着画笔,“刷刷刷刷”,一挥而就,那叫一个自由奔放、随心所欲。
完全不像中原的陶瓷制品那么精致花美,却有游牧民族独有的美感。
是骏马在山坡上飞驰的痛快淋漓;是捕猎动物时的凶猛果敢;是草木枝叶在山野水泽间野蛮恣肆的生长……
这个唐代的绿釉胡人俑挺有趣:卷头发、大眼睛、厚嘴唇,不知道是来自哪个地方的“胡人”。
猜了半天。
这两尊北魏时期的头像我驻足很久,心生敬畏。
北魏也是鲜卑族统治,但不是三燕时期的慕容家族,而是拓跋家族。
我们这里曾经是北魏前期的都城,当时寺庙林立,fo教兴盛。
这两件泥塑头像就是在当初的都城遗址发掘的,左侧为fo头像,右侧为pusa头像。
这两尊头像都很小,高度大约10厘米,但面相饱满、笑容慈祥,同时又带着一种威严,既有亲和力,又有威慑力。
可惜,用手机拍照以后,这种感觉就弱化了许多,震撼力大大削弱。
站在fo像前许久,才拿出手机拍了照片。
看了一下时间:11点30分,估计博物馆该下班了。
下楼,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