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23苏霍姆林斯基如何研究和教育学习最差的学生

96、我怎样研究和教育学习最差的学生

    读书摘记:

造成儿童发展上的偏差的最有害的因素之一,就是不健康的、经常发生冲突的家庭关系,特别是家长的酒精中毒症。在这种家庭里,儿童智力落后的征兆起初并不显著,但是很快就会变得十分突出。(我身边就有一个这样的孩子,父亲喝酒生下的他,孩子很无辜。)其次,我想指出的是,家庭智力生活的局限性和惊人的贫乏性,是儿童智力落后的原因之一,我调查过几个不幸的儿童,他们的母亲在跟孩子的交往中,所使用的语言里总共只有200、300个词汇。我很痛心地发现这些儿童对于人们平常从童话、民歌里引用的那些词的情感色彩竟茫然无知。(这样的母亲在我所在的乡镇队伍还是大有人在的)

    但主要之点尚不在此。我直到后来才弄明白:以人为的手段来促使记忆积极化,并不能保证脑的完善的机能性活动。离开对人的整个心理的、精神生活的和谐影响,发展就是不可能的--这才是主要的结论。

生活随时随地告诉我们,能力差的学生,并不单纯就是记忆力降低的儿童。这些儿童的思维处于一种受抑制的、静止不动的、"僵化的"状态之中。也有过这样的时候:我尝试用直接对记忆施加影响的办法来改善他们的思维能力。但是这些尝试都完全归于失败了。强迫儿童背诵,然后要他把背过的东西再现出来,用这种办法"锻炼"记忆力是不行的,这对于儿童是有害的:他的神经系统和整个机体极度疲劳,而记忆只有变得更坏,因为这样做破坏了记忆跟"脑内发生的许多过程的一个很大系统"的其他因素之间的和谐。现在,我引用阿诺辛的这句话,才比较确切地把多年来使我苦苦求解的那个思想表达出来了。

    格列奇教授说,现在已经有一些化学手段,能够大大改善动物的记忆和提高它们解"迷宫题"的能力。对人来说,这就意味着,在今后10年内,借助化学疗法,将有可能使智力落后的人恢复正常生活。据这位教授的意见,把这一发现用于实践,可能会产生一些不大好的社会后果,但是对于这些手段本身的效果,他却是深信不疑的。而阿诺辛院士则认为,最好不要去寻找急进的方法来改善人的记忆,而是用自然的方式去使它得到发展。

    我在课堂上研究过落后儿童的脑力劳动情况,并且同时对天赋好的儿童进行观察。毫无疑问,儿童劳动的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记忆。但是,能不能做出结论说首先训练记忆,然后发展智力呢?能不能说记忆是条件,而脑的完善的机能性活动是结果呢?换句话说,能不能先用某种急进的手段来改善记忆,并以此来对智力的发展施以影响呢?

    每一年都有几个这样的孩子进入我们学校。在普通教育学校里教这些孩子可真是一件苦事:通常他们很费劲地学习一点阅读和写字,但是再也前进不得了,他们对自己遇到的挫折深感痛苦,而到最后还是被"淘汰"。

    人的头脑是自然界的一大奇迹。但是这种奇迹只有在教育的影响下才会出现。这是一种长期的、单调的、非常复杂和折磨人的艰难的播种,撤下的种子要过好几年才能长成幼苗。这件工作还要求特别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应当让一个不幸的、被大自然或不良环境造成艰难境遇的孩子知道他是一个能力低、智力差的人。教育这样的儿童,应当比教育正常儿童百倍地细致、耐心和富于同情心。

    创造性的手工劳动也是我们的"教学大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促进这些孩子的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这项工作离开丰富的语言是不可思议的。我记了几十本笔记,说明怎样借助有表现力的、鲜明的、富于情感色彩的词来减轻了儿童的思维活动。在我看来,这些记载对于医疗教育学是有些参考价值的。

当儿童有了求知的愿望时,另外一个强有力的心理学手段--丰富儿童的智力生活和情感生活--就能发生作用。在小学各年级,我们上一种专门的"思维课"。我们带领孩子们到自然界去--到花园里、树林里、湖岸边、田野里去。在他们面前展示出初看起来难以觉察的各种现象之间的几十种因果联系。孩子们深入地思考着生命的奥秘。

对于学习落后的儿童,一定要让他坚持达到提出的目的,独立地解答习题。有时候,可以花两三节课的时间让他思考,教师细心地指引他的思路,而习题被他解答出来的那个幸福的时刻终于会到来。这会给他带来无可比拟的欢乐、自豪感和自信心。他在这个时候所体验到的情感,比任何药物的作用都更强烈。儿童会要求教师:"请再给我出一道题,更难一点的。"他会生气地拒绝同学的帮助,因为他想靠自己的努力完成作业。

我给一个学习落后的儿童布置一道应用题,把应用题的条件重复讲解好几次,让他记住其中的已知数。他记住了,但是当他刚刚动手运算的时候,又把已知数忘记了。他不会同时记忆和思考。

    由此可见,最主要的任务是:不要对学习落后的儿童进行不适当的教学。而在这种情况下,不适当的教学是指什么而言的呢?这里我不准备谈教学法(那是一个专门谈论的课题),而想谈一些主要的原则,因为离开原则,即使是最完美的教学法也会失

最后,还有一个情况,就是儿童在出生后的最初2、3年里没有受到完满的母亲教育。我是在几千个家庭里研究了儿童的智力发展对于母亲教育的依存性,又对发展的其他条件做了仔细分析之后,才得出这条结论的。如果儿童在出生后的最初2、3年里,没有通过最亲近的人--母亲,就这个年龄期的儿童所能接受的程度来发现世界,如果他没有感觉过母亲的爱抚的、慈祥的、忧虑的目光,如果他没有听到过本族语言的细腻而充满情感的音调,那么这个儿童的智力生活就会跟有正确的母亲教育的儿童走上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这个领域--母亲教育学,现在还是一般教育学里的一块未曾开垦的处女地。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