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周介绍了关注的焦点往往会影响我们最终的结果,同时要介绍了gratitude的重要性,这一次我们来看看如何给生活带来确切的改变呢?
改变什么?
在1988年以前,人们认为人脑是不可以改变的,基因决定了你的智商、你的幸福指数等等。直到人们发现了神经可塑性“Neuroplaticity”发现神经就像肌肉一样,用进废退。可以通过主动的刺激进行强化,所以我们是可以改变我们的大脑的。
人们进一步发现,同样的刺激会激发不同的路径。在寻找益处的人(Benefit Finder)身上,更多积极的路径会被激发然后工作;然而在寻找缺点的人(Fault Finder)身上,更多消极的路径会被激发。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改变我们大脑对同样一个事件的反应和理解改变我们的神经路径,从而帮助我们强化那些更积极的部分。
在积极心理学中我们主要是要改变我们之前的思维模式,从而提高我们的幸福指数。人们有3个因素影响了我们的幸福指数:基因(约占50%),外部因素(在满足生活必须条件后约占10%),内部心理活动(40%)。我们要改变的就是最后的40%:我们关注什么,如何思考,如何活动更真实有意义的人生。
🚋改变的方式?
缓慢改变(Gradual Change):一些长久的、享受的事情帮助我们获得积极的结果。教授的一个比喻是水滴石穿(water breaking down stone).
迅速改变(Acute Change): 一个迅速的事件带来的改变,但是前期需要大量的准备。教授的一个比喻是一个斧头把石头劈开。人们通常希望寻找一个快速的方法带来长久的改变,但是往往忽视了那前期99%的准备,就像在挥舞斧头之前我们需要蓄力一样。
🚋什么阻止了我们改变?
在改变的过程中,我们的潜意识会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真的要改变吗?有一项研究证明了内心如何阻止了我们改变。
🐿Langer&Thompson首先问了那些想改变自己“固执、轻信、严厉”的参与者两个问题:你想改变吗?你认为你会成功吗?接着让人们给几个正面的特质打分,这些特质分别是:坚持、可信、严谨。结果发现:那些给这些特质打分高的人更不容易改变。
导致这个结果的原因是,在这些人的潜意识中会把自己希望自己改变的,例如“固执”和“坚持”联系起来。虽然意识上我们希望自己可以变的更随机应变,然而潜意识中并不希望自己丢掉自己的”固执“。这样的配对还有很多,比如“焦虑”和“负责”、“寻找缺点”和“现实主义”、“幸福”和“享乐”。
所以在真正改变之前,我们需要对“改变什么”有一个更好的理解,找到这个特质和其他正面特质的细微区别,然后把那些和正面特质有关的剥离开来。
🚋改变的方法:ABC model
结合之前的“迅速改变”和“缓慢改变”,我们会有这样一个表格:
1. 缓慢的改变情绪
在这个方向一个非常实用的方法是冥想。冥想是最有效的心理干预。人们发现如果每天进行冥想联系,连续8周,会带来大脑的改变。
2. 迅速的改变情绪
这个方向也许我们会想到PTSD(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也就是创伤后压力综合症。经历过战争等重大创伤的人会患上这种心理疾病。于是这样剧烈的负向情绪时间不禁让积极心理学家们思考:有没有一个像PTSD这样剧烈的,但是是正向的情绪事件呢?
于是Abraham Maslow在1964年提出了Peak Experience(高峰体验)这样一个理论,就是那些带给我们狂喜时刻。教授于是给出了PPEO(Post-Peak Experience Order)的理论,也就是在高峰体验后的正面的情绪体验。
为了给生活带来更多的高峰体验并且维持这种正向的情绪体验,教授建议我们要开放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经历;树立一个有意义的目标;给自己一些时间,因为焦虑、匆忙的时候是很难体会到高峰体验的。在经历过后,通过写下来的方式在脑中回放当时的画面,刺激我们脑中的连线;在情绪高昂的时候直接采取行动。
3. 缓慢的改变行为
教授发现,在每次上完课或者是活动,都有这样两种人的存在:一种回归到了之前的幸福指数,而另一组在经历了迅速攀升之后,没有回归到之前的幸福指数,而是把幸福的基线提高了。后一组的人之所以能达到比之前更高的幸福指数是因为他们在每一次的活动结束之后都立刻马上地采取了行动。
🐿Daryl Bam & Alice Eagly也发现不只是态度会影响我们的行为,一些行为同样会给我们带来心态上的改变。例如Facial Feedback Hypothesis,每次我们微笑或者皱眉的时候,大脑中的化学物质一样会分泌。
🐿Haemmerlie & Montgomery's research on Body Feedback Hypothesis
研究员聘用了一些不擅长社交的男性,特地安排一个女性对他们进行每次12分钟,一共6次的干预。她们干预的方法只是和他们聊天,并且对她们聊到的话题表示很感兴趣,从而给予这些男性积极的回应。结果发现,仅仅是这72分钟的干预,这些男性在实验结束后更愿意进行社交活动,甚至开始和异性约会。甚至在当他们知道当时那个和他们聊天的女性只是实验的一环的时候,他们仍然保持了比原来更高的社交技能。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的大脑需要内外统一性。当内在的态度和外在的行为不统一的时候,我们是不舒服的,因此需要改变态度或者改变行为来实现统一。
然而也许会矛盾的一点是我们不是之前说过也接受自己这些负面的情绪吗?为什么要这样自己骗自己呢?教授给的回应是,我们要主动接受(Active Acceptance)。也就是说我们要接受自己的负面情绪,但是如何付诸行动取决于我们自己。通过改变行为,我们的认知也会随着改变。
4. 迅速的改变行为
这个方向可能会比较好理解,就是直接地去面对(Coping)。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鼓励我们走出自己的舒适圈,去面对更多的挑战。别忘了,无论是积极的还是负面的情绪,我们的情绪都会很快随着时间的推移回到之前的基线。
下一篇会继续介绍剩下的两个关于认知的方面~pe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