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当年文学社
上个世纪1977年到1983年的五年间,正是我国历史上改革开放的前期。当年的海南岛棣属于广东省管辖。是时,我在三亚港口公安局下属的派出所上班。在这个时期,岛上的文学青年,尤其是海口地区的文学青年很是活跃。他们自发组织起了文学社,领头的人叫李平佳。
当年的文学社曾经办过一份文学小报。许多年以后,当当年也是文学社会员的符浩勇先生把这张小报的照片传到小说微信群时,我看到了,感觉十分的亲切。那版面的设计以及其中的文字,虽然都显得粗糙,但那份小报毕竟是承载着我们那一代人的青春理想!我记得,当年也曾经收到过这张小报,只是,几经搬家,丢失了。
2015年,我终于和文学社的头领平佳兄联系上了。我已经记不住是怎么联系上的。此时的他,已经是个商人。历经商海许多年的平佳兄,人也变得很干练了。有民谣是这么说的——一等智慧去经商,二等智慧去留洋; 三等智慧跑官场,四等智慧写文章。
平佳兄嘛,应该算是那种一等智慧的人吧!按照他的现状,物质生活应该早就越过了小康线,这在当年的文学社文友中应该算好的了。到了1992年,我也离开了单位。1992年到1997年的五年间,我一直在家里专心写作养家活口。1997年,终于守不住清贫,按捺不住,我也下海了。尝试了十年。期间我没有发财,却也认清一个事实,我根本就不是一块经商的料,只能是那种应该老老实实去写文章的“四等智慧”!
因为有了下海的经历,再和现在当企业家协会会长的平佳兄聊天时,我们就会有许多共同的话题了。
我们相约在海口美兰区他工作的单位见了一次面。我似乎是第一次见到他,这把年纪了,还显得帅气许多年前,我们只是通过书信来往。当年,还是他邀请我参加的文学社的。见面时,他热情的邀请参观了他主持的企业家协会办公地址。他是这个企业家协会的主席。加入这个协会的企业家,都是一些有着ABM工商学历背景的老板。
屈指数来这应该是时隔三十年后的见面。这时,时代已经进步到了有手机微信这样的联络工具。有了这么个工具,一个大活人,任你那怕是藏在什么崎角旮旯,都是很容易被抠出来的。
也就是那一次,参观完平佳兄的办公室之后,他说要宴请我。在前往酒家的车上,平佳兄还打手机邀请了一个叫许燕影的女社员过来一块聚聚。只可惜,她说她正在患感冒,来不了了。手机里听她说话的声音有点厮哑。估计她不是在推托。当年在文学社时,她应该刚刚满十八岁,是文学社里最年轻的小妹妹了。他们告诉我,她现在已经出了几本书,是中国作家协会的会员了!按照世俗的文学价值观,也算是修成正果了!后来,我还常常看到她在网上晒出来的美照。我还在我办的《三亚湾》上选发了她的一首诗《只为隔岸一声热烈的呼喊》。那首诗是我在网上看到的。只看那题目,就已经吸引了我!
席间又陆续来了几个当年文学社的会员。行百里者半九十。当年的文学社应该有百十人吧,其中的很多人,现如今已经不再写作了。能坚持下来的,大概也就是十个八个人吧。其实写不写作是个人的事情,喜欢就写,不喜欢就不写。现如今也没有多少人再把文学写作当成是很神圣的事了!只是想起年轻时的文学激情,大家都感慨万分。那些已经不再文学写作的人,分布在各个行业,一些人走了仕途,一些人去经商,很多人在其它行当也干得非常出色。
当年我在岛南的三亚,离海口有三百多公里,交通也不方便。文学社在海口组织的活动,除了那一次文学大奖比赛征文,其它的活动我几乎没有参加过。30多年后,我和李兄平佳坐在一起,聊起他个人命运的起起伏伏,聊起当年文学社组织的一次最重要的活动,是和海南区作家协会、《天涯》文学杂志联合举办了一次海南青年文学大奖赛。
也就是在这次大奖赛中,我的小说《流星》得了个奖,奖金是35元。我大概是参与了征文比赛之后才加入文学社的。记得是平佳兄来信,邀请我加入文学社。于是,我就把这笔钱作为入社的会费给交了。
李平佳后来组建了一个当年文学社社员加入的微信群。微信这种东东,让每个当年的参与者从各个角度去回忆以往的事件,每个细节都挖掘出来,几乎是让你再经历了一回往事。30年了,这个群里许多人都聊起来都会感慨万千。有人提议说,要让当年文学社的人聚一聚。
说到微信群,最近是符浩勇和王辉俊组织本土部分文学作者,合伙出版了一本小小说文集《翅膀与飞翔》,因此建了一个新的群。我们在群说到了当年文学社的事,一查,群里面竟有四个之多,除了我和他们两个人之外,还有一个叫王详和的作者。他在微信里说,他是在琼中的。我问了符浩勇先生他当时有多大。他说22岁。我那时近30岁。
唉,说起来,这个海南岛真的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