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无数次感叹,为什么自己的生活会如此无趣?而在我的眼里,别人的生活却又是那么的有趣,这种反差感再一次挫伤了我的内心。那么有趣的“杀手”到底是什么?
在寻找自己无趣的原因之前,可否先来理解一下,什么是有趣?有趣又是如何产生的?有趣是一种和确定性因素很高的情绪,再想想平时自己做什么事情,会令自己觉得有趣?比起日复一日的工作,我想你会觉得去影院看一场电影更有趣一些;相对熟悉的朋友,你会觉得新来的伙计会引发你的好奇心。由此可知,有趣的事情往往是一件复杂、新奇与不确定的事情。
虽然有句话说:“好奇心害死猫”,但是大家还是乐意成为一个有趣的人。而有趣的人却常常受到这样的批评:
找工作能赚钱呀!——旅行有什么用?能赚到钱吗?
跑步能锻炼身体啊!——跳舞有什么用?能锻炼吗?
考研好找工作呀!——学写作有什么用?写作能找到工作吗?
结婚就安定下来了啊!——谈恋爱搞浪漫?还不是要结婚?有什么用?
不管你活成什么样,有没有挣到钱?最终还是要死,有什么用?
“有用”论总是在脑海中左右着你,让你亲手将有趣捏死!虽说无用之人卑微,而无趣之人悲哀!不是你无趣,而是你太“有用”了,这是有趣的“杀手”之一。
也有些人摒弃“有用”论,反而对什么东西都觉得特别有趣,特上心。这个碎片化的信息时代恰好能喂饱这群人,不断更新的海量信息充斥着人们的眼球。每隔20秒,都要刷一刷朋友圈与微博;荧幕中不断更迭的广告、视频应有尽有;那些明星与绯闻头条总是能在第一时间呈现在眼前......这样的信息流无穷无尽、日益刺激、频率切换快得连切换者本身都难以置信。
但请注意这些吸引你眼球的信息流,那仅仅是一种感官兴趣,会随着你的感官转移而转移。这样的感官兴趣转移快得让你来不及思考,来不及深入地去强化自己的兴趣,更谈不上在此基础上培养相应的能力了。这时,你会发现自己的大脑就像一个雷达一样广泛地接受信息的轰炸,却不能抓住一条令你深思的信息。看到这里不妨闭上眼睛想一想5分钟前到现在你看到这一篇文章,数一数自己切换的次数,包括从朋友圈、qq、微博亦或是公众账号间等等的转移。当你习惯了沉没于信息的汪洋大海中,当你习惯于感官,你的大脑也会变成了呆滞的板砖。第二大“杀手”是过于沉溺于感官兴趣。
这最后的“杀手”是心流通道。心流理论是由希腊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提出的,经过进一步的研究心流之后,他公布了心流通道模型如下图。以技能为横轴,以挑战为纵轴。如果你总是能让自己停留在心流通道内,你就会觉得很好玩,很有趣。那些常说自己在写作、弹吉他、画画等等中就觉得时间过得很快,他们其实就是处于心流通道之中。而一旦掉出心流通道的下方,你就觉得很无聊,这时你应该学会去挑战自己。当你掉出心流通道的上方时,你会觉得很焦虑,那么这时就要提升自己相应的能力,使自己处于心流通道中。很显然,这两种情况都会令你无趣。
原来自己无趣,是因为这三大“杀手”在从中作梗。太追求“有用”、感官轰炸与走出心流通道都是无趣的表现。干掉这个三大“杀手”,告别无趣,让自己成为一个有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