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过庭《书谱》评析(一)

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王羲之云:“顷寻诸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余不足观。”可谓钟、张云没,而羲、献继之。又云:“吾书比之钟张,钟当抗行,或谓过之。张草犹当雁行。然张精熟,池水尽墨,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谢之。”此乃推张迈钟之意也。考其专擅,虽未果于前规;摭(zhi)以兼通,故无惭于即事。


今译:关于古代以来,善长书法的人,在汉、魏时期,有钟繇(yáo)(钟繇(151年-230年),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许昌长葛东)人。钟繇擅篆、隶、真、行、草多种书体,在书法方面颇有造诣,推动了楷书(小楷)的发展,被后世尊为“楷书鼻祖”。)和张芝(张芝(—约192年),生年不详,约卒于汉献帝初平三年(约公元192年),字伯英,瓜州县(今属甘肃酒泉市)人,东汉著名书法家,被誉为“草圣”、“草书之祖”,其书法被誉为“一笔书”。)的卓绝书艺,在晋代末期是王羲之(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王献之(王献之(344年-386年),字子敬,小名官奴,祖籍山东临沂,生于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书圣王羲之第七子。东晋著名书法家、诗人、画家,晋简文帝司马昱之婿。王献之自幼随父练习书法,以行书及草书闻名,但是在楷书和隶书上亦有深厚功底。与其父王羲之并称为“二王”。并有“小圣”之称。还与张芝、钟繇、王羲之并称“书中四贤”。)的墨品精妙。王羲之说:“我近来研究各位名家的书法,钟繇、张芝确实超群绝伦,其余的不值得观赏。”可以说,钟繇和张芝死后,王羲之、王献之继承了他们。王羲之又说:“我的书法与钟繇、张芝相比,与钟繇是不相上下,或者略超过他。对张芝的草书,可与他前后相列;因为张芝精研熟练,临池学书,把池水都能染黑了,如果我也像他那样下功夫刻苦专习,未必赶不过他。”这是推举张芝、自认超越钟繇的意思。考察王羲之父子书法的专精擅长,虽然还未完全实现前人法规,但能博采兼通各种书体,也是无愧于书法这项事业的。

书法之思

1、孙过庭其人

孙过庭(646~691),名虔礼,以字行。唐代书法家、书法理论家。著《书谱》二卷,已佚。今存《书谱序》,分溯源流、辨书体、评名迹、述笔法、诫学者、伤知音六部分,文思缜密,言简意深,在古代书法理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中许多论点,如学书三阶段、创作中的五乖五合等,至今仍有意义。有墨迹《书谱》传世。

2、这是书谱开头一段,说了书法史上很有成就的四人。汉末三国时的张芝和钟繇,以及东晋时的二王。各有所长,对于草书、小楷、行书都具有开创性。这里隐含的一个传承就是从钟张到二王,再到孙氏效法二王这样的一个隐含的传承。

3、孙氏是一个书法理论家,又是一个书法实践家。我们可以欣赏其《书谱》这一草书创作。这既是书法创作又是学问之书,两相融合,恰到好处。学者临习此帖,既能练习书法,又能增加书法之道的理论知识。我们还可以感受其在书写时候的思索与情兴之所在,在书法里感受书者的思绪。

4、笔者一个朋友上手就从《书谱》开始,入门甚快。这是一种反常规的学习,但也不失为一种奇门之路。草书虽草,但是每一笔马虎不得,笔笔到位,心里要很清楚很明白。草书源于真书,极为讲求章法,并非随心所欲乱写一气。

5、学习书法,取法乎上得乎中。跟一个好老师重要,临习选帖也很重要。两汉魏晋南北朝时的书法,多是书法史的初级阶段,很质朴,近于道,临习这几个时期的书法能让一个书法练习者有更大的成长潜力。

6、孙过庭可以说是古今研究二王书法最用力的一人,也最了解二王的书法。我们临帖选择《书谱》,可谓承上而启下。

7、我们会做系列的《书谱》译文以及评析之事,目的是了解古典书法理论,为书法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此并非要大家临习《书谱》,更在乎其书法之理论。在学习理论的同时,亦可欣赏其书法。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