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妈妈是一位很会做饭的家庭妇女,其中糖醋排骨、蒜香排骨和凉拌公鸡深受我的喜爱。但对于土豆烧鸡这道菜我们确实纯在一定的分歧,每每讨论总是让餐桌的气氛陷入争辩的尴尬中。
本人并不会做饭,只是长着一张贪吃的嘴巴,因此对于做菜的手法和技巧并没有能力提出太多的意见,主要是对于母亲的选材抱有不小的困惑——选用从农村带回来的土鸡,而不选择市场一直贩卖的工业鸡。
用母亲嘴里的“土鸡“烧出来的菜品,看起来就不让人特别有胃口。本该亮洁鸡皮已经起了褶皱,像透过水的抹布一样扒拉在肉块上。吃上一口,肉质没有一丝吸收汤汁的感觉,干柴的就像是被高压锅炖过的槟榔生涩难嚼,即便裹着汤汁入口,依旧能感受到一丝土腥味。
刚开始吃的时候,我还以为这是已经隔夜又被翻炒过头的烧鸡。母亲对我这种质疑十分不满,并表示我是没见过世面的人,根本吃不懂土鸡的美味。于是关于土鸡还是工业鸡的辩论就此展开,最后也往往以母亲的不耐烦告终。
总结一下母亲的发言论点,大概可以说成土鸡养殖起来更为繁琐有和土鸡更贵这两条。当然这两条单独拎出来讨论,也可以变为一个观点讨论,不过不管怎么说都不足以说明土鸡的味道更好。
先来谈论一下土鸡养殖繁琐的问题。从我的角度来看,养殖工序的繁琐实在不能和味道的鲜美挂上关系。但通常人们对于“付出越多收获就越多“这句话抱有不假思索的信任,因此也简单易懂的得出了“因为养殖繁琐所以更加美味“的结论。
这就好像我们向乞丐捐钱时更倾向于捐给衣服更加破烂的人。因为我们在内心深处已经将“衣服破烂程度“和“需要被资助的程度“等价了起来,但“衣服破烂程度“实际和“需要被资助的程度“并不存在我们想象中那么强烈的因果关系。
换在鸡味道的问题上更是如此。土鸡是我们过于一直沿用的古老的技艺,是我们对这个世界了解程度不高所采用的遵从自然的养殖方式。但是工业鸡可以说是特地为了满足我们现在人需求的定制鸡,对着鸡的选种和培养方式有着专业的指定性。
想想我们人类社会的文明,不都是专业定制满足我们人类需求的商品吗?还说会有谁会觉得山洞会比我们如今建造的高楼大厦住的舒服?
再说价格的原因。按照理想的市场假定下价格应该能充分反应事物的价值,但每个参与交易的人并非“理性人“因此价格在一定程度上很难反应其真实的价值。这么多年,我们更愿意相信天然才是最适合的人们的,排斥科技带来福祉。
我想很大一定程度来自于“集体记忆“。当某些技术刚刚发展起来时,必然会出现很多不稳定的问题,还有打着科技幌子的骗子。这些经历让群众们深深将科技和不靠谱联系在一起,于是当这门科技日益成熟能真正造福我们时,我们也会因为这种群体时代的记忆,对这门技术有所偏颇。
然经管如此,工业养殖的鸡比例已经远远碾压土鸡。很多人都会说,那是因为土鸡成本高,利润薄所以才被淘汰的。但这可能是对市场概念不了解的偏颇之言。
市场是由供需和需求构建出来的模型,决定一个产业是否能生存下去是看看你能满足多少人的需求。工业养殖鸡比例上已经碾压土鸡的情况下,土鸡行业依旧难以发展可想而知,人们对于土鸡的需求量到底是多小。
如果仅仅是用贵很难解释这个问题吧,在这个世界上那么多贵食物并不站少数,但也相安无事的幸存下来,并被人们熟知。
最后看到工业养殖鸡和土鸡,让我想到了现在很多手工制作品和工业制作品的比拼。在如今这个时代人的大部分工艺已经很难超越科技了,前不久连围棋不也彻底败给了阿尔法狗。但即便如此,还是很多人高谈阔论的说着手工品的成本更高因此比起工业生产出来的更具备价值。我只能说,学学经济学对你没什么坏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