拂去西医纷乱的表象,我看到技术对人的不断替代

本文从技术哲学的角度,分析西医技术对人的不断替代,从而制造不可避免的麻烦。即是说,西医技术在初期是好的,但越到后来,麻烦越大,我们需要认清这个本质,不能过于推崇它。因为,技术尚处于大发展的阶段。

本公众号的文章看似散乱,其实是两条主线,一条是现代科学,肯定西医的同时,明确其缺陷,划定其边界;另一条分析中华的科学性,分析互联网生产力如何帮助改进中华。接下来会有一篇《极简医学史》说明相关观点。

谢谢您坚持阅读我的文章,说明您是关心人类福祉,追求科学,追求真理的人,我们因为这种共同追求而保持心灵上的沟通。请多推荐给朋友们,多点文末的“在看”。

我坚信我的方向是正确的,方案是可行的,我放弃公司业务的大发展,投入医学改进的事业中来,说明我认识到其中更大的价值。但我毕竟力量弱小,需要更多人一起参与,不断扩散相关思想,引起时代共识,引发国家和社会的行动。尽快发展保持健康的医学,有效地保证每个人不得病;尽快发展多元医学方案,避免西医的激进展开。

您的转发和点击是在切实地参与这个事情。

医学的目标是治疗疾病,医学处置是根本,医学观察和医学分析是辅助,搞懂了白细胞为什么升高,阿兹海默症是怎么回事,就需要将病态解决,回归健康。

物理方法最容易发展,最早是外科手术,包括放血、催泻等方法,服用草药也被当作物理实践,后来,随着解剖学的兴起,麻醉术的发展,外科手术日益发达,一度成为主要的医学措施。

手术导致损伤和痛苦,费用高昂,需要尽量避免,再说,物理干预作用于宏观层面,效果终究有限,人们就努力改进。化学成为医学的主力,药品逐渐占据主导,定义了医学的格局,很多手术都没有必要了,比如胃溃疡手术在上世纪60年代还很常见,现在多被药物替代。

技术的本性就是改变,要做到愈发强烈的改变,这趋势在药物的变迁上生动体现了。最早人们服用那些自然物质;后来进行提纯;后来开发分子式清楚的物质;再后来,通过肌肉注射的方式,绕过消化道直接进入体液;再后来,直接给药到血管,抛开体液到血管的诸多障碍,让药物分子更好去到身体各处;现在还有靶向药物,直接作用于某处的细胞。这些还只是对作用形式的描述,暗示不断强烈的改变。

这些都是化学干预,效果也有限,当下正变得低效。人们就要寻找新的出路,器官置换是非常值得期待的,任何疾病,大不了把某个部分换掉就行,工作极为艰难,但人们在坚忍不拔地努力着,通过编辑供体的基因,以产生类似人类的器官,保证顺利的移植。

编辑基因更好,更能解决问题。方法很多,可直接编辑受精卵,可编辑体细胞基因,也可通过药物影响基因的作用。难度不在理解生命体,在于理解基因,变换基因以获得某种生命变化,这是实验室研究的擅长。

技术的裹挟下,西医就是要改变,从物理方法,到化学药品、到基因编辑,从保持正常机能的治疗类技术,到发展新功能的改造类技术,都是改变,但显然的趋势是,后者愈发具备诱惑力,将成为今后的主流。

随着改变力度的加强,作为治疗对象的人不断被抹去。这不是孤立事件,作为医学主体的人也不断被排除,也体现了三次重要的进发。

第一次进发,是检测工具和手术类处置发起的,对以往病人为主的、模仿为主的医学自我救赎的替代,特殊的医学世界加快形成,病人被不断排除。

第二次进发,化学药品开始前所未有地排除人,继续剥夺病人的参与,然后开始排除医生,医生娴熟的手术技能不再必要,只需根据规范做检查,然后取用化学药品;化学药品让医学局限于对生命分子的研究和改变,剥夺物质以外的其他诉求,不理会各种健康保持方法,排斥其他医学思想,压制其他医学模式,这些也是对人类智慧的排除。

第三次进发,是计算机,这是最特殊的技术,计算机是在数字电路之上的逻辑判断系统,能完成规则明确的一切操作。前两次进发定义了西医的格局,让它成为限定范围、明确规则的实践,强调科学和逻辑,为计算机的参与奠定基础。计算机将显著改进医学,现在是医学检查、疾病诊断,今后是手术操作。计算机的本质是原子,具备高速运算能力,能忠实执行操作而不出错,很多人无法胜任的工作,比如比对DNA序列,从亿万病例中搜索查询,都能出色地完成。各种可能性聚集,就让机器人医生广泛走入医院,不断把医生驱赶出医学。

就像进化论撕碎人们心中的良好感觉,计算机也撕碎医生心中的良好感觉,让他们明白,原来自己赖以自豪的技巧,看似复杂的局面应对,只不过是简单规则的组合,无论医学推理,还是外科手术,都是这样,因而没什么不可替代性。

对医学客体的排斥,和对医学主体的排斥,是相互支撑,彼此促进的连续性事件,比如,计算机允许人类前所未有地理解基因,从而让基因编辑成为可能,基因编辑又让所有其他医学研究的必要性降低,进一步排斥医学研究者的智慧。

医学观察方面,人类早已谦卑地承认自身的不足,承认X光机确实比肉眼厉害,承认温度计的输出更加准确,那时的人们是自豪的,因为工具是人发明的,药物对手术技能的替代也被当作良好进展。现在看来,这种乐观不一定可靠,因为技术尚处于欠发展状态,它一定会飞速进发,而人是完成态,人的视野往往局限于当下的狭小时空,丧失警觉性。

基因编辑和计算机都是极为重要的进发,它们都很年轻,只是大致地呈现了方向,方法还远不成熟,但变革将是巨大的,和它们相比,前几次进发都不算变革了。计算机会替代人们赖以生存的技能,基因编辑则会替代人们赖以生存的身躯。计算机的撕碎好歹还是心理层面,基因编辑的撕碎就纯粹是肉体层面了。

综上,每次技术飞跃都以排斥人为代价。手术和西药消去病人,西药和计算机消去医生,基因编辑代表的改造类技术消去人类。这是理性追求下,人被替代的必然性。

医学根基于生命的物质层面,就暗示人被替代的必然性。

历史上,人们一直反思技术的缺陷,强调主观能动性,人们试图改进过去的不足,凸显医生的不可或缺的作用,还在展望和病人的协作,憧憬着医学走入生产生活。这类期待已被证明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人在努力改进,技术的生命更强,力度更大,阻碍着人的回归。

最初的技术控制相对薄弱,容易纠正,那时候人们迫切地需要技术,后来愈发感到技术的危险,但技术的控制力更强,生命力更强,阻止人的行动。

人在技术之海游泳,他发现危险,努力往回游,希望回归坚实的海岸,但技术的海浪越来越大,一次次地将他拖回浩瀚的大海。

技术是老谋深算的家伙,我们一直保持懵懂,轻率地看待技术,满不在乎地认为自己有多厉害,于是一步步地进入技术的樊笼,到现在,局势已经非常明显,还少有人反思。

医学是要改变,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改变不一定要求人的消失。比如,鼓励人们培养正确的生活方式,以长期保持健康;发现某些生活习惯导致疾病,提前改进;就算进入病态,也通过协同生命的方式治疗,这些都是改变,但人能存身于其中。

技术对医学主体的排斥也不是唯一的可能性,只要整体的生命存在,智慧的医学思考者就需要存在。无论技术多么发达,人都应当存在,因为技术不可能应答生命。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