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李嘉诚
当初选择这本《内在革命:一本关于成长的书》,是出于对书名的喜欢。一直以来,我们总是求助于别人怎么处理工作上的问题,怎么解决情感危机,如何化解人际交往中的矛盾......却从来没有人会问津自己的内在是如何成长的。也从未意识到内在与外在息息相关。想起这样一件小事:
公司楼下的早餐铺早点很丰富,除了黑米粥、燕麦粥等各种粥类之外,也有包子和大饼,当然少不了广式肠粉啦。但是只要我出门晚了,就一定能看到一场骚乱。
老板预备的外带早餐总是不够卖,上班晚的人就得等他现场打包。刚开始,等待早餐的我们理解的安慰几句:“老板,别慌,你一个一个来。”可是眼看着他只打粥而不顾买肠粉的顾客,大家便开始不耐烦了:“不是说一个一个来吗,我们都等了那么久了,你怎么先给他们啊!”紧接着就是好几个人不断附和着大声吵吵嚷嚷。
一开始我也觉得是老板的脑筋不够灵活,“工作技能不过关”。直到我读了这本书后,我才明白,他是在【舒适区】里躲避【慌乱】的事实。吃过肠粉的人一定知道,味道的关键在于外浇的汤汁。其实这道工序也不复杂,可是相对于打包粥类只需要用勺子盛到碗里这个简单的动作相比就显得很繁琐。面对拥簇的顾客,他可能认为快速的盛粥可以打发掉一些等待的人,却忽略了买肠粉的人在焦急等待这个问题。屏蔽当下面临的问题,即将出现的问题就越棘手;越是避开繁琐屈从于方便,越是手忙脚乱。如果我们不留意自己的内在,就发现不了改变现状的钥匙;如果不是因为读了这本书,我就看不到早餐铺老板一直没法提高效率的枷锁不是脑袋不灵光,是内心的软肋。想想,我们自己不也是这样,在工作上碰到麻烦的事遇到难缠的客户,就想办法推给同事或是拖延滞后。
在此之前我一直片面的理解了【舒适区】一词,以为只有那些令人感觉稳定、舒服的状态才叫舒适。芭芭拉•安吉丽思在书里强调了另一种状态,习惯性行为模式。比如说,为什么有些夫妻明明已经破裂到只剩下争吵,却不肯离婚;为什么有人每天拖着疲惫的身躯到公司做着他最讨厌的事情,却不愿辞职。那些令人厌恶的生活,虽然很痛苦却因习惯、熟悉而变得有安全感,比起这些,人们更害怕未知,尤其是出于改变的未知。
我们都知道哲学的三大课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将要去向哪里?以至于也常常喊口号:做自己!最后还是搞不清楚做怎样的自己才算“做自己”。而这次芭芭拉•安吉丽思给了我一个全新的思路:人生的问题总是多于答案!
并不是要先知道自己是谁,才能完成其他一系列人生课题。而是碰到问题之后,开启一场发现→寻找→追逐之旅,才能到达知识、见解的站点。这个旅途就叫【我是怎么来到这里?】所以,“问题”不仅不是我们以为的麻烦和危机,反而是帮助我们认识自己的契机和转折点。人只有在“不得不作出决定”的时候,才真正摆脱了困境。是危机也是至关重要的出口,从每一次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变得更加了解自己。
承认迷惘不等于脆弱,假装它不存在才可怕。如果你读过书里的【四种否认】,我想你已经或多或少的发现自己平时都是如何掩饰困惑的。早餐铺老板便是专注型否认,借着忙碌掩饰内心的慌乱。狗逼急了会跳墙,心被束缚得太久,那就来闹一场革命吧!
“我们在内心所做的改变必须表现为外在的行动”。如果你没法跟随内心的节拍去成长,就会被糟糕的表面所压迫。才会把想要过的生活,困在另一种生活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