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在思考人活着是为了什么,好像要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去向哪里的哲学命题一样,近些年也在不断的和智者对话不断的学习和思考去寻找答案
5年了,突然一下子像是触电一样,词语想法汇聚在一起,想着要把他们写下来,代表我现阶段的认知
我们每个人从出生到人格形成都像一副扑克牌,有人是1有人是2等,1和2不代表先后顺序,代表着人的不同。人的不同跟从小到大影响自己的家庭 榜样 老师 朋友等相关,这样我们就形成了不同的“扑克牌”,我有时候会用PPT模板来形容,这种被动形成的状态就是那个固定的PPT模板,我们熟悉这种行为模式也会不自觉使用这种行为模式,就如同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说,我们活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这种不自觉的影响就是无意识的使用了这种行为模式或者使用了这种PPT模板。于是乎我们的沟通表达为人处世都是不自觉的习惯性行为,所以有时候会好奇,自己是扑克牌1,碰到扑克牌11,沟通起来会有一些不一样。再碰到扑克牌2或者3,矛盾冲突等等接踵而至。甚至有些人终身都是扑克牌1.
我们被动形成的扑克牌1是属于我们成长过程中无意识或者有意识的行为,但是可能不能代表是一种主动选择的行为,因为毕竟是在成长接受知识灌输的阶段,但是等我们形成了主动选择意识或者有能力去选择很多种“扑克牌”的时候,就如同我们的PPT模板有很多一样,我们的生活才算是真正开始。
那是一段属于自己选择的时间也是一段属于自我内在价值体系搭建和成熟的阶段,就如同突然之间看到了自己是扑克牌1,也看到了千千万万不同的扑克牌,也开始欣赏千千万万不同扑克牌带来的多姿多彩的世界。这样生活才算美好。
举个例子,好多考上名校的大学生,在拿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会选择自杀,给父母留下一封遗书说我终于替你实现了理想,我的任务结束。这种没有办法去主动选择生活和内在价值体系搭建的人会在被动中存在,且又有萌发的内在价值体系,2种矛盾冲突必然会想到解脱。其实也就是自己的人生变成了父母的作品而自己想成为自己的作品之间矛盾冲突的演变。
由此可见,活出自己的作品,让自己可以充分且主动选择自己的生活就是活着的意义和价值。
我们不是任何人的作品,我们只是我们自己的作品。然而如何意识到这个问题,以及如何选择自己是什么样的作品和实现活出属于自己的作品是一条非常艰难险阻的道路,需要不断的学习思考和实践,在实践中在意识冲突的过程中去蜕变,去发现去体会。
我很庆幸,我在这个年纪意识到活出属于自己的作品这件事是非常重大的人生意义,即便我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去怎么活出属于自己的作品,我也很幸运能明白此时此刻的觉察对我今后的重要意义,我要继续去探索快乐的秘诀,就如同主动选择一样。
希望有缘的你看到也能活出属于自己的作品。
可能有一些人的一生就是扑克牌1,也能很幸福快乐的过一生,确实是,我在书中看到一位日本的老奶奶,是一位医生,90岁了还在医院上班,你说工作是她主动选择的么喜欢的么,都不是,这是一种在战争年代被动选择的,确形成了一辈子的职业,也能甘于此种生活,这也是不错的选择,但是在这种选择的过程中也看到老奶奶在不断的跳出原有的认知圈,去不断的学习和形成新的认知圈,比如手写病例到电子病例的改变。我们不能甘于外在的知识灌输,所有的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我们都在被动的接受知识的灌输,理解力不一样自然有不一样的状态,然而接受灌输和主动选择是不一样的,知识是在不断的变化,知识圈也在不断的变化和演变,跳出一个知识圈到达另一个知识圈再到下一个知识圈,这都是主动选择和形成内在自我价值体系的过程,这个内在价值体系决定着你今后的抉择和判断,我想这是不管选择扑克牌1或者扑克牌2的最重要的意义。
我们始终在不断的选择和不断的改变原有认知。我们始终在不断的跳出原有知识结构接收新的知识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