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明英宗到中科院博士

今天听完了《两朝天子》这本书。故事都是老掉牙的故事,无论是土木堡,还是夺门,情节本身几十年前历史课上就学过。


但这本书刻画的每个人都生动,不仅仅是历史中的人物,而是抛开历史背景也都活生生真实的人。无论是突然失去奋斗目标的也先,还是不甘为人下的阿剌,还是徐有贞、石亨、金英、脱脱不花,特别是朱祁镇、朱祁钰兄弟,都各有各的宿命。

从被俘到被囚,从偏信王振,到错杀于谦,英宗也变了,也没变。从换皇后换太子到太子、皇后相继一命呜呼,再到自己壮年归天,代宗一朝偏离正统,不是皇帝的命当了也是家破人亡。而天顺朝也不过是补偿了英宗损失在南宫的那几个年头儿,命数儿都是定的。


昨天那篇博士致谢词读罢对博士本人是深感不易心存敬意的。可文章读了两遍却始终感觉有什么东西堵在心口。

不出所料,今天这篇文章今天已经上了主流媒体的推送。虽然是自媒体时代,没有一定的原动力,想冒头,特别是一篇这么长的以图片形式出来的文章要冒头,而且也不是什么噱头的题材想冒头,没有推手,大约是不大可能的。

不懈的梦和不懈的追梦人值得钦佩。但不知道为什么很多段落听起来不是滋味。记得忆苦思甜时代的故事里,有请贫下中农回忆过去的,说着说着有时候不得不打断他们对“自然灾害”的苦难述说。一个生于八十年代后期的年轻人,在鸡地屁不断翻番的背景下,如此艰难地挣扎着生存,那些本应该不忘的初心,又都去了哪呢?读着博士,却想起了那位刚走不久的卡友。他努力过吗?他容易吗?

上周下班的时候路过国贸三期附近金台夕照那个地铁站入口,看着排起的长队,我和身边的朋友揣摩起他们至少也是硕士学位起。但是,在北京五环周边动辄千八百万的房价下,不知道他们这趟地铁送他们去向哪里,他们有没有可能去负担起房子、孩子、家庭?

黄博士毕业四年了,他终于离开了西南盆地中的老家,但他未来会属于这座城市吗?他的奋斗可以让他告别抓黄鳝交学费的日子,但他在这样的城市里继续前行,那个博士学位和那个永远向上的梦,能帮他走多远?真的不知。

黄博士文尾那句话很好,整篇文字那一句是最轻松的。下午看了一个讲述类似生命信仰的电影片段,只不过主人公是巴克,那是一条雄健的大狗。道理相近,不同的是那个看完,心里却少了些许压抑。从泥潭中一跃而出,的确需要那种精神力量,但如果每个人带着这样的劲去过正常的普通日子,就很难令人想象了。

朱祁镇在南宫的时候,熬过那七八年很不易,不亚于黄博士,虽然基本不愁吃喝。有些消极的东西其实放到更长的时间线去看的话反而是积极的,譬如“知天命、甘天命、安天命”。不知道真是宪宗说过的还是作者杜撰,但这几个字常常为人所不服,每天对标二马惦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虽然嘴上不说,但心理还是上着弦使着劲。阿葛巴尔济在参加了也先的庆功大会八天后,早晨模模糊糊地似乎看见了自己刚刚被砍了头的哥哥脱脱不花可汗,晚上就在也先的大帐中带着自己的两千勇士在一把大火中升了天,黄金血印的基因也几乎彻底完结。但老天爷偏偏还有一个奴婢生下早被赶走的私生子后来又被勃彦帖木尔寻了回来再续汗位......一切,放到长一些的时间线里,或许更能体会那九个字。

让你看的,都是想让你看的......路还是自己想好怎么走去走,日子还是自己想好怎么过去过。努力还是要努力,但是,今天如果能过好的话,一定记得把今天过好。别把今天留给明天,因为那个明天,未知。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