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词大家一定都不陌生,叫:相由心生。关于相由心生,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很久以前,一个山东的手艺人,他很喜欢雕塑妖魔鬼怪的东西,也雕塑得活灵活现,技艺传出去后,很多人都找他雕塑,因此发了不少财。但有一天,他照镜子的时候发现自己的相貌变得凶恶、丑陋、古怪。
后来,他向寺庙的长老诉说了这一烦恼,长老跟他说:“我可以帮你,但你必须先给我雕塑几尊神态不同的观音像。”于是,手艺人就开始不断研究观音的心态和神情,琢磨观音的德性和表情,有时甚至到了忘我而代入的境界。
半年之后,当他把富有善良、慈悲、宽容形像的观音雕塑出来后,他才发现,自己的相貌也已经变得正气、端庄了。
故事听起来似乎有些玄虚,但实际上,“相由心生”这个说法从心理学上来讲,就一点都不玄虚了。今天的心理文章正准备将这一神秘的“相由心生论”拉下神坛。
我们一般会认为“相”不会随“心“发生变化,是因为人们觉得一个人的相貌是固定不变的。他生下来什么样,以后就什么样。
其实就先天性来看,人的相貌是由遗传因素起决定作用的。因此,就有了大家口中“这孩子长得像爸爸或妈妈”这样的说法。尽管相貌改变,也只会被认为是生理的老化。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我们的面部肌肉和皮肤会衰老,相貌会因此发生改变。再俊美的相貌都躲不过岁月这把杀猪刀,这一点也是公认的。
但这种过分强调生理层面对相貌产生影响的认知,往往容易忽视心理对于相貌的塑造。事实上,很多研究都已经表明,人的心理对其生理有着重要的影响。他们认为,人的相貌除了先天的遗传起决定作用之外,后天的修行是对遗传的重要补充(师曙光,2008),一个人可以因为心理因素的改变而引起相貌的改变。
而在心理学上的“心”,指的就是一个人短暂的情绪、阶段的心态或是相对固定的性格,这些都对塑造一个人的相貌有着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