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夜三点,躺在床上,吃着豆香锅巴,刷着知乎(对,单身就是这么好,可以凌晨三点躺床上吃东西,不服气你咬我~),happy无比的时候,刷到一个问题:他爱我,是因为我对他好,还是因为我是我?爱的意义是讨巧,还是爱本身?
故事的梗概大约这样:提问者李翠花,翠花和张二娃在一起两年多,平日里甜蜜起来倒也是两厢恩爱,一旦陷入冷战,二人反目成仇,短则一个礼拜,长则无上限,直到翠花主动向二娃致歉,否则绝无和好可能。而冷战的原因说来也奇葩,二娃嫌弃翠花在家里时从不化妆,嫌弃翠花没随手关掉卫生间的灯,嫌弃翠花洗完头不及时清理缠在下水道口的头发……总之,皆是鸡毛蒜皮的小事。长此以往,翠花嘀咕,两年多来,倘若不是自己坚持委曲求全,恐怕两人早就掰了,二娃爱的到底是翠花能主动低头认错讨其欢心还是翠花本身?
作为极其敏感的双鱼座兼不靠谱业余非主流二级心理咨询师持证者,对这个问题,有一点情怀要发表。
我一直喜欢狗,每次看到萌萌的狗,都想着自己什么时候可以养一只。毕业后,终于忍不住,抱一只回家。对一个孤单到自暴自弃的人而言,当下班回家,一个有一个又蹦又叫的小萌物热情迎上来欢迎你回家,是一件想想都开心的事儿。更遑论,一个人待家里看书的时候,它会静静趴在身边悄悄睡觉;合上书,站起来,去倒杯水喝,它立马爬起来,屁颠屁颠的跟在身后……这份欢乐添补了多少孤单寂寞冷。
可惜,也不尽然是欢乐,它玩儿疯了的时候,把垃圾篓里的垃圾叼出来藏在床下,纸巾撕碎洒满屋子,茶几上的红酒瓶打翻……想揍丫一顿,它却机智地缩到床下不肯出来。
于是我了解了,养狗的人,经常徘徊在:狗子真乖、真可爱,狗子真可恶、想弄死它吃狗肉火锅之间。今天,狗狗很乖,狗粮全部吃完,大小便也都在指定的地点,很讨人喜欢!但昨天,狗子打翻了垃圾篓,咬断了手机的数据线,就很讨厌它了!
我对狗狗的爱恨情仇,和张二娃对李翠花的喜爱如出一辙,翠花表现出爱干净的、在意生活细节的一面时,二娃就会相应地体现出喜爱的一面;当翠花没有做好时,二娃就会烦躁,为种种不如意处与翠花冷战。
那么问题来了:为何如此?因为一件事物表现出好的一面,而去喜爱,这种喜爱是否真切?有没有感觉到,这种喜爱,来得太过简单,说不准就会被哪阵风给吹走?
如果细想一下,原理其实很简单。发展心理学认为父母亲对孩子的性格塑造有着很大的影响,孩子是通过观察和模仿而获得社会行为的。
往回去倒二十年,80年代的父母是怎么样教育孩子呢?父母会说:要听话,要懂事,要好好学习,要有礼貌……并常常伴有“为了你,我们如何如何辛劳付出”的说教……
倘若做到听话、懂事、礼貌等,会接受到父母亲肯定的信息,如会有玩具或零食的奖励;倘若没有做到,轻者会被责难,重者要受皮肉之苦。
没有哪个父母会告诉孩子:不管你做的好不好,犯不犯错误,你都是我们亲生的,我们都会一如既往地爱你!
十几年漫长的成长中,我们形成了一个充分条件的逻辑:只有表现好,才有父母的爱!
这样的社会行为模式被孩子逐渐接受之后,随着年龄的成长,会演化为:要乖巧听话、要懂事、要有礼貌,以回报父母的付出。成长的代价就是:我们最终臣服于父母亲爱的逻辑!
总结一下,整个80后一代人,从父母身上接受到的爱的逻辑即是:倘若爱我,你便要依我所言去做、做我需要你去做的一切事情,让我明白你为我付出的信息,我体会到安全感时,我才愿意以爱去回报你!
相信张二娃是上述原理的典型代表,以对方臣服来换取自己的爱,而不自知!不负责任的说,这段感情当中,二娃喜欢的不过是翠花乖巧、能忍让、包容,喜欢翠花一次次的退让、妥协,喜欢翠花的陪伴,基于翠花的这些付出,二娃才会回报以爱。二娃不明白,在家时就是要以最本真的素颜相对,女生头发就是会堵塞下水道口,并不是所有人都有随手关灯的强迫症……二娃从来没有真正尝试过去喜欢一个真实的、立体的翠花!
然而,这并不怪二娃,作为80后一代人,大多都是缺爱,更缺爱的能力、缺安全感的一代人。
方法论:联想到身边的大龄未婚青年,以及自己。在别人看来,似谦谦君子,爽朗清举,温润如玉,硬件软件都能拿得出手,之所以在感情上比较惨烈,恐怕也是因为缺爱,又惮于走出行为定势。运气好者,如张二娃之辈,哪怕遇到一个很傻很天真的李翠花,他也不会去爱!
需要敬告各位已为人父母的80后,请不要吝啬对孩子说:无论你优秀与否,犯下什么样的错误,我们依然同样爱你!而大龄单身未婚青年,敬一句俗话:请务必学会去爱,你不主动,怎么会有故事发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