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三月中浣。
风起时,桃花满天,落红成阵。
欲行,恐脚步践踏;付春水,怕浊流糟蹋。
黛玉肩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里拿着花帚,静悄悄,把落花埋葬。
回房,至梨香院下,听笛韵悠扬,两句唱词吹入耳内,她顿感绵怅,再听,心绪万千,又侧耳时,心动神摇,如醉如痴,蹲身山石上。
细嚼字中滋味,闲愁万种,泪盈眶。
是怎样一首曲,让万种情伤都揉进颦颦心上?
02
闺塾。
二八女子手不曾把秋千索拿,脚不曾把花园路踏,却无端端为诗章动了情肠: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人立小庭深院,如丝春情难遣,纵思绪不断,眼前却是春色万般。
她叹:“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忽然听到一持柳小生与她说:“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而闲寻遍。在幽闺自怜。”
他牵衣,她含笑不行。
牡丹亭畔,芍药阑边,他们共度幽欢。
这方入睡,那方醒来。
她恍惚一看,仍是春色满园。
原来是一场惊梦,折桂良人不在。
03
汤显祖从小就被称为神童,颖异不群。
他5岁能读书,过目不忘,12岁能诗,文理可观,14岁入县学,21岁中举,26岁刊印诗集《红泉逸草》,之后的两三年内又有《雍藻》,《问棘邮草》。
徐渭曾盛赞他说:“汤显祖真奇才也,生平不多见。”
《牡丹亭》问世后,立即洛阳纸贵,家传户诵,唱彻秋闺,即令《西厢》减价。
他自己也说,这部让他日日消磨断肠句的《牡丹亭》是他最满意的作品:
“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
04
在消磨断肠句之前,是“忙处抛人闲处住”。
这时的汤显祖已经远离了官场,他并不是处处得意,《牡丹亭》其实更像是他仕途不得志之后为了避世修筑的高墙。
1571年,1574年,汤显祖两次参考,不中进士,直到1577年,28岁的他再次进京,而这次,张居正的次子(张嗣修)也要参考,张居正为了延揽人才,让自己的儿子与汤显祖和沈懋学这两位饱学之士结交,沈懋学欣然同意,汤显祖拒绝。
放榜,沈懋学状元及第,张嗣修榜眼及第,汤显祖名落孙山。
1580,而立之年的汤显祖第四次参考,这时,张居正的三儿子张懋修也要参加科举,张居正再次派人前来延揽汤显祖,汤显祖留下一句“吾不敢从女子失身也”后拂袖而去。
放榜,张懋修状元,汤显祖又一次落榜。
1583年,张居正死后一年,34岁的汤显祖终于考取进士,却是一甲不录,二甲不进,他排在三甲210名之后,看着这长长名单,大多都是朋友,而才能,没有一个在他之上。
05
入朝,这位才能之士立即被当朝权臣(申时行,张四维)之子笼络,并许以高官,一身高气的汤显祖依然拒绝,换来的,是南京闲官8年。
1591年,看够了官场昏暗,人情冷暖的汤显祖上奏一疏——《论辅臣科臣疏》,他猛烈的抨击帝王无能,权臣庸碌,纵然意气慷慨,忧忧天下,他得来的却不是惊醒朝政,是被贬官到偏远的雷州半岛。
2年后,汤显祖迁官浙江遂昌,做县令。
在这个民风淳朴,风景优美的地方,他实施了理想中的仁政,驱虎患,修书院。春节,囚犯归家,元宵,出狱观灯。
深受百姓爱戴的他却得罪了当地豪强,在朝廷每三年一次对官员的考核中,他又被抨击。
即便他胸怀的始终是天下(“天下忘吾属易,吾忘天下属难”),即便他求索的永远是大道,不是诗文(“以大道见属,不欲作文词而止”),被官场催老的他还是只有选择退守。
1598年春,汤显祖归田,同年秋,在玉茗堂中,《牡丹亭》问世。
06
什么是至情?
是离人的纤云弄巧,飞星传恨?
是高楼上的临去秋波一转?
还是古寺里的一句慈悲?
都不是。
真正的至情,是“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是“生者可以死,是死可以生”。
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
1616年,汤显祖离世,同年,西方的莎士比亚也在这年离开,这位满是不合时宜的至情人用一曲《牡丹》描绘了一出至情的理想世界,至今,这个世界也与莎士比亚并肩而行。
另外要说的是,汤显祖的《牡丹亭》并没有为戏台妥协,所以更适合作为案头卷,而不适合照搬舞台,后人多有改编,以冯梦龙最佳,当代大儒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亦可圈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