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景德镇能以一个行业支撑城市的千年命脉,引领世界陶瓷生产潮流六百年之久,除了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相对完善的陶瓷文化制度,更离不开其高度精致的分工体系。而这种体系的包容性,助推着景德镇陶瓷文化的现代变奏。
— START —
来景德镇的人,大多是慕瓷器之名。这是一座专注的城市,千百年来,倾其匠心,忠于一物。陶瓷,已成为景德镇的血脉,也造就了它别致而丰韵的东方文化魅力。
如今的景德镇,外表看上去很老旧,这其中有城市发展和历史的原因。如果仅从表象来否认这座城市,那实在太为可惜,毕竟它是“一座与世界对话的城市”。背离了繁华的论调,景德镇选择用静默和隐忍来宣告艺术与生活的主权。只有深入其中,你才能领略到它的那份特殊和惊艳。
— 01 —
三宝村
如果你对景德镇报以乌托邦式的期待,这里必定不负所望。
在景德镇城东南十余里处,有个叫“三宝”的小山村。而它之所以名“三宝”,则是因为在五代时期每日出产的优质瓷土,要价值三个金元宝而得名。矿山供应了景德镇的各大窑口几百年的瓷石,几近绝产。而此地著名的湖田窑,使用的就是三宝瓷石,创烧出一种“光致茂美”、独树一帜的青白瓷。
二十几年前,旅居海外多年陶艺家李见深回到自己的故乡景德镇,买下几幢叫“四家里”的农舍,为陶艺师的理想国布起局来。如今,这个藏匿于山野之中的艺术场里接纳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陶艺家,艺术师以及制陶工匠们。近十年,这里变得有些像北京当年的798,自发聚集了上百位陶瓷艺术家建立工作室,从2000年正式对外开放以来,已有近千名外国陶艺家来这里创作、交流、访问,成为远近闻名的艺术之村。如果说边城是从沈从文笔下生辉,那么李见深于三宝村如是。
区别于工业遗址改造项目或者城市艺术街区,“三宝国际陶艺村”承载着乡愁的情结,以艺术工作室集群的方式在山野中兀自生长,它没有商业规划式的圈地造景,反而在艺术家们的精心打造下,呈现出一派室外桃源的景象。
它并不像北京的798或上海的莫干山50号,它不是一家家店的组合,也几乎没有什么商业气息,而更像是一个活着的博物馆,在里面吃住行玩看,一举一动,都是感受着中式的艺术生活美学。中国瓷器与山水、竹木、器皿、建筑巧妙的结合,让人有种难以言状的愉悦感。在这里说话声会变小,动作会变轻柔,内心仿佛也变得阔然起来。
三宝陶艺村占地虽不算巨大,内容却丰富得令人瞠目结舌。整个村子看似普通的很旧的农家小院,进入门内是一个陶泥标志物,里面嵌了很多瓷片、陶艺作品,院子里有从外面引入的小溪,水清见底,躺着的瓷碗、瓷片,有的掩埋了一半在泥里,古老的木制农具和当地的日常用品静静地待在一边,原木的门上贴着的大红春联。原木的长凉亭,原木的农家的米桶是椅子。
李见深说过,陶瓷出现的源头是器物,那是和最原始的农耕生活息息相关的。因此,在这里,自然的造物与人文气息扑面而来。随意,简单,却野趣天成。
在三宝陶艺村门口,有一件标志性的作品——千年陶艺墙。这面墙创作于2004年,是由美国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吉姆·李迪和李见深共同创作。创作者把墙作为一个文化堆积的引喻,利用断臂的观音、有裂纹的领袖像、没有头的菩萨,甚至一块渣饼、一只碗底、一只变形的龙缸。这一些真正意义上的“垃圾”经过整理,却成了完全意义上的不同文化融合。如今,这面墙已成为瓷都陶瓷文化重要的载体之一。
在景德镇,永远绕不开的便是博物馆。三宝村有一个“三宝国际陶艺村博物馆”,这是景德镇市经审批的第5家民办博物馆。该馆以优美的山水环境、古朴的建筑形式以及浓厚的陶艺氛围,给人一种全新的体验。不仅为东西方陶瓷文化提供了一个极有价值的交流场所。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的个人工作室及私人博物馆。它们大部分由深入简出的大师所做,外观极具设计感。
三宝有很多有趣的手艺人工作室(很多工作室是不开放的,因为创作需要比较安静的氛围)。如果有人带着可以在里面多拜访一些人,最好是有人带,不然就会有点迷茫。三宝也有很多艺术空间,里面会贩卖一些艺术家的作品,而且大多价格不菲。
远离了城市,人群,交际,专心于泥土、自然、器皿,心胸得以养护。“有山、有水、有手工匠人”,三宝村不仅是手工艺人的栖息地,也是传统文化的保留地,更是理想主义的乌托邦。
— 02 —
乐天陶社
乐天陶社创意市集是每个来景德镇旅游的人一定不会错过的一个市集。乐天陶社市集位于新厂东路的“雕塑瓷厂”,这里原本是景德镇有名的十大国营瓷厂之一。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老瓷厂改制合并后,这里变成创意产业园区。老旧的厂房被分割成各种不同功能的作坊和陶瓷商铺。公共的气窑和齐全的做陶设备吸引了许多陶艺家将工作室都设于此处,逐渐形成“景漂”一族。世界各国陶艺大师来此开办讲座,如今这里已经成为世界最著名的陶艺中心之一。
每周六,在景德镇雕塑瓷厂都会举办乐天陶社创意市集。如今已经开展了11年,是国内首个以陶瓷为主题的品牌创意市集。在每次的市集上,会有超过100 个年轻陶艺家聚集在这里,展示着自己的作品,陶器、铁器、布艺等各类作品应有尽有,摊主多是这里的大学生和年轻学艺人。
新厂东路两边瓷器店林立,饰品、杯具、茶器、餐具、瓶器与艺术品一应俱全,倒也是挺好逛的。除了各类瓷器以外,也点缀着少许的作坊与工作室。
路边随处可见用瓷器做成的摆设。在景德镇,你唯独不可错过的就是大瓷都的风范,瓷路灯、瓷垃圾桶、瓷路、瓷摆设。
和别的市集最大的区别在于它更注重展品的原创性,乐天市集对摆摊者有着严格要求,作品必须不断创新,具有足够的原创性。市集上的作品,每月通过层层筛选,才能够出现。
正因为拥有一套严格的评选机制,乐天陶社市集总能为来逛市集的人呈现出不一样的产品,那些原本无处推销自己作品的大学生们也拥有了一个很好的展现平台。
市集上会有一些比较活泼的作品,价格又比较亲民,主要是接地气,有生活气,适合淘一些日用器,留着家里用。其实我还蛮羡慕这些学生的,能够发挥想象,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能够接触市场,把这些东西真正地送到其他各地人们的生活中去。
在还没有能力负担店面的情况下,创意市集确实是一个非常好的展示机会。乐天陶社来这里之前,景德镇有深厚的传统,但年轻人的空间有限。开办创意市集之后,创意设计类陶瓷开始受到关注,新的观念、新的表现方式发挥作用,一些年轻人通过市集有了自己的客户和收益,于是更多的年轻人选择留在这里创业,景德镇的面貌也开始有了改观。
这样一个小市集的出现打破了景德镇千百年以来极为坚固的规则,为无处推销自己作品的年轻人带来了一线生机。手作者和使用者进行最直接的沟通,让器物变得更加日用,同样激发手作者更多的创作热情。这里代表着如今年轻一代最高的陶艺水平,而未来,亦将成为更多年轻人的梦想家园。
— 03 —
陶溪川
景德镇,有着近两千年的制瓷史。但直到20世纪50年代,景德镇的匠人们,还一直依靠手工制作陶瓷。
建国后衍生了无数机械化程度较高的大规模现代陶瓷产业,陶瓷制品一度走向工业化、多产化,陶瓷制品变得廉价无品,逐渐地,人们对于量产陶瓷失去兴趣。近年来瓷都又开始悄悄回归手工业,现今全城各处,星罗棋布着的业瓷作坊、窑炉、画院、私人工作室就是明证。
于是,由政府牵头,集纳无数大师意见,“陶溪川陶瓷文化创意园区”在一片陶瓷厂的遗址上涅槃而生。
在一片乏善可陈的城乡接合带的尽头,陶溪川园区猝不及防地映入眼帘。与整个城市的陈旧与落寞似乎完全不同,园区的空间规划很是人性化,建筑样式与区域功能一目了然。入口处的全开放设计低调简洁,在夕阳下,整个街区的色彩清丽柔媚,生机盎然。商铺、餐饮配套、美术馆、博物馆、小型广场、设计中心、交流中心、国际艺术家工作坊、书店、工作室一应俱全,是一个比较适合年轻人住的地方。而且也有很多的餐厅,周末还有市集和活动,甚至还举办过宇宙音乐会。
在新与旧、历史与当代之间,陶溪川找到了平衡。
陶溪川的真实是它最吸引人的地方。陶溪川的每一堵墙、每一栋房子、每一个机器、甚至广场上铺设的每一块窑砖,都是真实的。
宇宙陶瓷厂的两座烧炼车间见证了景德镇作为新中国工业城市独特的时空记忆,曾经是一个时代的城市象征。两栋建筑中保留的各个时期的窑体、烟囱、管道以及建筑本身,完整描述了中国陶瓷生产从手工作坊到工业化生产转型的过程。
在宇宙瓷厂老厂房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时尚元素进行翻新改建,很多上世纪50、60、70年代的厂房,乃至墙上的标语都被完整地保留。比起拆毁重建,保持属于这座城市自己的记忆碎片也许才是这些大厂的最好归宿。
有一种夜晚,叫陶溪川。
夜幕徐徐降临,华灯初起,凤凰山下的陶溪川文创街区被灯光勾勒出优美的金色线条,胡桃里的音乐飘摇,人流不息,一派青春活力。
陶溪川保留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传统的工业厂房、六七十年代苏式风格锯齿状“包豪斯”厂房、八九十年代的现代工业厂房等各具时代特色的典型建筑,以宇宙瓷厂22栋老厂房改造作为工程主体,每栋厂房的打造都各具特色,注重差异化。
在夜色的笼罩下,老旧的窑厂和绚丽的灯光交相辉映,这些建筑似乎都被赋予了新的生命,给人一种年轻而不失稳重的感觉,风情又岂是万种?
陶溪川夜市也是这两年才有的,他弥补了景德镇没有夜市的一个空缺,同时也让大家看到了一座城市不一样的活力。
陶溪川是近几年新建设的创意园区,也是现在当地年轻人和外来游客的打卡之地。我觉得它和广州的红专厂挺像的,都是重新将废弃的老工业厂加以利用,风格里都糅合了工业风和文艺范。中国的创意园区越来越多,虽说大同小异,但细品还是能找到不同的城市印记。
时过境迁,不少旧厂房,变成社会“包袱”被荒弃或拆除,淡出人们记忆。而得幸留下来的那些建筑,不仅反映着一个时代的设计功底与技术水准,更是重视记录下彼时人们的生活方式。
从外表看,陶溪川的老厂房依然建在,但是他们的结构已被改造,功能和业态也已被重塑。曾经被废弃的机器摆放在草地上,犹如时光的雕塑,他们骄傲地联结着过去和未来,见证着城市的生长。
— END —
千百年来的陶瓷积淀,景德镇最有意思的是埋在土层之下的陶瓷断代史,城市的同一片土地上,朝代更迭,时代变化,瓷业兴衰的印迹都埋在地下。而在闹市之中,后工业时代的转型和创新正在蓬勃兴起,一场陶艺文化的现代变奏正愈演愈烈。
主笔/所谓牧之
编辑/ 南橘
图片 /宝华堂
策划/寶華堂主
出品/寶華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