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春天—希希
希希说要画“美丽的春天”。首先她画了蓝蓝的天空,然后画了绿色的草地,用红色和黄色在草地上做了点缀。接下来她开始画人物,先画了头、裙子、胳膊、腿,然后用笔在人的头上画上了歪向一边的长长的头发轮廓,并顺着轮廓给头发涂上了黑色。最后,她在人物旁画了一棵粗的树干,几条细细的树枝,用红色点缀上了小花。她说:“我喜欢这么美的花,好香呀!”
在希希作品中,自己和树是一样高的,甚至自己都快顶到了天。这样夸张的表现方法,正是处于前图式期美术发展阶段幼儿的一个典型表现。幼儿表现事物是从自己的情感出发,而不是像成人一样基于事物的客观性进行表现,也就是说,画面中的形象大小由幼儿自我来确定,自己认为重要的就可以成为形象最大的,而不在意现实中的真正比例。
我国东晋画家顾恺之在画作《洛神赋图》的表现上就采用了“人大于山”的绘画形式,更好地突出人物的形象,点明主题。这么说来,儿童确实是大师级的画家。
然而,成人往往会因为画面中形象的比例不符合实际情况而向孩子提出质疑。他们会问孩子:“你画的人怎么能长这么长的胳膊呢?”“你是长这么长的腿吗?”“兔子怎么能比老虎还大?”等等。对此,我想和家长们分享“三个看看”,供您在遇到孩子这样的表现时使用。
首先,看看画面中什么超乎于现实。当你找到它时,就如同找到了解孩子内心情感的一道心门。
其次,看看您是否能主动解锁孩子的这道心门,也就是找到孩子为什么这么画的理由。就像这幅画中希希是因为自己喜欢花而把自己画大画高,这样能更清楚地看到花,更近距离的闻花香。
然后,看看孩子的表现,而不是急于把您的想法托盘而出。这样慢一拍的交流方式,会让孩子更为自己的创作感到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