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压茶

        紧压茶不是六大茶类中的任何一种,而是将茶叶经过高温、高湿与压力蒸压的方式加工成饼刑、砖型、沱型、团型、方砖、茶膏、心型等等各种形状的茶叶。

    紧压茶的历史渊源久长。秦汉时期,人们逐渐采用茶叶加工制作方法,同时出现了较为复杂的烹饮方法。魏国张揖在《广雅》上记载,荆、巴一带,采茶叶做成饼状,叶老的还要粘抹米膏。饮用时,先炙烤成赤色,捣成碎末,置于瓷器中,注入沸水,再加上葱、姜和橘子来调味。可见在战国时期都有紧压茶的出现了。

云南、四川、湖南、湖北、福建、广西等省份将生产的茶箐加工成紧压茶。其中以六堡茶、千两茶、茯砖、黑茶、藏茶、白茶、普洱茶为代表。

  紧压茶的生产历史悠久,四川茶商大约在11世纪将绿毛茶蒸压成型,运销西北边地

    宋代就有紧压茶了,即龙凤茶,始于丁谓。龙凤茶原本为一斤八饼,蔡襄任福建转运使后,改造为小团,即一斤二十饼,名为“上品龙茶”。欧阳修曾对它有过非常详细的叙述,《双井茶》中提到李龙凤团:西江水清江石老,石上生茶如凤爪。穷腊不寒春气早,双井芽生先百草。白毛囊以红碧纱,十斤茶养一两芽。宝云日铸非不精,争新弃旧世人情。群不见建溪龙凤团,不改旧时香味色。欧阳修对蔡襄创制的小龙团茶非常关注,他在给蔡襄《茶录》作的后序中提及当时人们对小龙团茶的重视,成了后人研究宋代贡茶的珍贵资料。“茶为物之至精,而小团又其精者,录序所谓上品龙茶是也。盖自君谟始造而岁贡焉。仁宗尤所珍异,虽辅相之臣,未尝辙赐。惟南郊大礼致斋之夕,中书枢密院各四人共赐一饼,宫人翦为龙凤花草贴其上,两府八家分割以归,不敢碾试,相家藏以为宝,时有佳客,出而传玩尔。至嘉祜七年,亲享明堂,斋夕,始人赐一饼,余亦忝预,至今藏之”。可见“上品龙井”珍贵。

因紧压茶崇尚制作工艺,在茶面上紧压成多种图案,一时广为流行。

明太祖十七子宁王朱权在《茶谱》中写到:盖羽多尚奇石,制之为末,以膏为饼。至仁宗时,而立龙团、凤团、月团之名,杂以诸香,饰以金彩,不无夺其真味。

明太祖朱元璋认为蒸青饼茶过于奢华,废团为散。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下了一道旨意:罢造龙团,惟采芽茶以进,其品有四,曰探春、先春、次春及紫笋。从此紧压茶消失于朝野,为优边销茶仍以紧压茶的方法存在;也因有此历史背景,人们认为边销茶是次级、低档品茶叶。从此紧压茶称为非主流茶品。

清朝,普洱茶称为贡茶后,使得紧压工艺进一步发展。近代,紧压茶多为边疆少数民族主要植物营养来源,也是华人世界药用茶品,因为紧压的原因也方便运输和长期储存,符合实际需求。

1999年开始,台湾兴起普洱茶热,接着国内经济发展带动消费需求,对于普洱茶的关注超出想象,新一波的热潮又受到新马日韩等国的注意,“云南普洱茶”从此成为紧压茶的代表。

普洱茶最初做成紧压茶是为了解决交通不便带来的运输困难,所以普洱茶多做成紧压茶,内地销往边疆的茶叶大多数也因为交通的因素做成紧压茶。

茶叶在存放过程中会发生微生物转化作用,促进转化的主要因素有水分、温度、湿度、氧气、光照。

将茶叶做成紧压茶,微生物对于水分的吸收和蒸发是不明显的,茶叶中的香气不易挥发,能更好的保存下来;做成紧压茶时,空气中的温度对于内部影响是很小的,微生物能够存活下来,对于茶叶的转化是有益的;紧压茶对空气中的氧气和光接触面很小的,茶叶中的茶多酚和叶绿素等氧化作用就更加缓慢;紧压茶中原有的茶香挥发慢,有利于保存转化。

现在市面上有流传的紧压茶还有:广云贡饼、安茶(六安龙团)、六堡茶、重庆沱茶、千两茶(花卷)、茯砖、青砖、米砖茶、康砖、龙珠茶。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 ▶普洱茶:性温和,不伤胃;是有科学根据的保健饮料,易冲泡,操作平易随和;易保存,茶性转换富变化,是“...
    茶诵阅读 5,736评论 9 103
  • 今天下午,我要去科学社团,我的科学社团非常好玩,可是这是最后一节课了。
    霁桉阅读 157评论 0 1
  • 平时倒头就着的我居然失眠了。是因为平时不大喝茶的我下午喝了老公泡的爱心茶吗?失眠的人伤不起啊! 借此时光写点小心愿...
    汇读保卫书店阅读 93评论 0 0
  • 原文: 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②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 ③多言数...
    申权说阅读 178评论 0 1
  • 喜欢10点左右从图书馆出来后 带上耳机 黑漆漆的校道 充实的感觉大概就是这样吧
    尼斯提拉阅读 104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