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越来越多的佛学人士出现在公众视野,有些是了不起的大师们,有些是半路向佛的居士们,他们的一言一行让我们对佛学有了不同的认知。从前,我以为世上的佛学仅分两种,深得真经的与通俗迷信的;但当身边开始有素食斋饭的餐厅、不少朋友喜欢冥想打坐时,发觉这样的佛学似乎在生活中给我们带来更多积极的意义。
生活中的佛学有这般那般的被人神化,我们身边有很多大小庙宇,这让我想起一个很无聊的笑话:“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庙,庙里有个老和尚,有一天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庙,庙里有个老和尚……”,仿佛有山就会有庙宇,有庙宇就会有真假僧人。是与非不一定分得清,但人心总不在一个状态,此时去想它假、过一时又会去想它真。
我去过些有名或名不经传的寺庙,每次给我的感受有相同也有不同的。相同的是,人们总会向佛去祈求、希望能帮助自己完成某些愿望。最近有部真人秀《心路》,朱丹邀请好友俞灏明一起去五祖寺体验生活,灏明问方丈人为什么总喜欢向佛祈愿,方丈回答道,普通人都会有向佛祈求愿望的想法,这是正常的。可能我们最后不见得会真的梦想成真,但当你向佛(其实是另一个“倾听者”)倾诉、表达愿望时,或许它不知不觉进入你的计划中,你再坚持用正念的力量,也许比不说出来更有用。
为什么会更有用?以前在厦门、宁波一些素食自助餐厅里,当走进里面时,我们会听到广播里放着要爱惜粮食的优雅声音(那是一种类似佛堂诵经般的声音,或许比那更好听、现代化了),如果浪费食物会觉得不好意思,如果大声说话,也会感到不好意思,似乎周围的人都是在很优雅地吃饭,把吃饭当做一种仪式。就像节目里朱丹与俞灏明在五祖寺斋堂吃饭时,把倒扣的碗反过来放好,静静地等待僧人分饭,再静静地把饭吃完,默默地收拾碗筷洗好。这些你在家里不太会注意的细节,反而在那样的一个地方,我们吃得认真专注又安心自在。
佛待有缘人,重走旧山道。
我持菩提心,甘做愚先生。
这是他们刚开始在寺庙门口,有个小和尚出题请他们对对联,我最喜欢这个“愚”字,节目里解释更针对俞灏明(谐音同“俞”),但我认为它也同样适用我们所有的普通人,甘做大智若愚的人,更明白生活似真似假。
还有这幅对联有不同解法,如果按我的缘去理解,下联或许会是这样:
我思菩提人,追忆若禅心。
多年前我们去南普陀,看海听禅心。围坐在会仁大师的二十平米不到的卧室,云雾缭绕,茶香四溢,听他讲道。我记得我问了个像灏明一样有些“过于直接”的问题:
世人皆知凡心重,即使皈依佛门,会不会依然未看破红尘,希望还俗呢?
当时,会仁一点不避讳地说,
没错,我们每年会有僧人还俗。我们尊重每个人的意愿,愿陪佛祖青灯长明也是种活法。
我知道会仁是甘肃人,他的父母还在那,而他不远千里从甘肃来到厦门,很少与他们再联系。我们是很难理解他们这种心情,似乎他们又是另一种世界,越靠近佛学越显孤独。
但有了他们的存在,不断地研究与传播,我们才有更多的机会去了解佛学真谛。就像万维钢老师上周在专栏谈有关佛学的话题,其实让我更相信,佛学会越来越接地气、越来越使人阳光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