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自我价值感,换个词语,就是配德感,一句话,问问自己,我配不配。
这真的是个很好的问题。
我配不配爱人,我配不配被爱,我配不配被这个世界温柔相待?
为何不配?我知道你心里不服,那么来演一出试试,看看你能否本色出演。
洪老师像个高明的导演,今天的剧本是,用讨好、指责、超理智和打岔的四种方式,把对方手里的一件东西据为己有。
给的和拿的一方,都可以觉察一下,这四种姿态在我身体、头脑和心里的震动频率。
为何别人可以轻易勾引起我的内疚感,我心理立刻就给跪了,有个声音在说,你想怎么样都行,你要我都给你,我不配拥有我的东西,乃至我的想法。
为何别人一讨好,我就愤怒,明明他做了很多,我却更加愤怒,有个声音在说,你不要这样对我那么好,我不值得你对我那么好,你越这样对我,我越讨厌我自己,也讨厌你!
有些人,解决冲突的方法是冷冰冰地开始滔滔不绝讲道理,而分明看不见别人眼里的焦虑、厌倦和憎恶,钝感力让你怀疑,他到底有没有一颗属于人类的心。
有些人,解决冲突的方法是逃避,装睡,打岔。就像对空气打了一拳,得不到回应,抓不住他的注意力,面对这样沟通者,你是更容易讨好,指责,还是开始讲道理?
这些模式塑造了我们,那又是什么塑造了这样的模式?当我们有机会看见自己这些模式的时候,我们的人生有了什么不同?
这就要更深一步探索,我们究竟从家庭里“传承”了什么?因为家庭是我们学习“关系”的第一个课堂。
我突然发现,我的指责,来自对母亲模式的“传承”,在我弱小的时候我用讨好去应对,当我强大的时候,我便以牙还牙。而我的超理智又传承了我的父亲,有时候还会和指责一起双管齐下,简直和我父亲教育弟弟时一模一样,你不听我碎碎念,我就提高音量,只有道理,没有感情。
这些在家庭连续剧里不停上演的戏码,只有当我们在人群里“演”一遍的时候,终于看清了脚本和人设。
洪老师说,心理学无非这几件功课,你愿意不愿意看见他人,你愿不愿意看见自己,和你愿不愿意让他人看见你自己。
一旦你愿意了,你便能稳稳地安住自己,知道如何去爱,而不是讨好取悦和委屈自己,知道如何被爱,而不是去指责和讲道理和逃避。这就是配德,这就是自我价值感。
不被自己情绪控制,不被他人情绪控制,也不用自己的情绪去控制他人。
我想要爱你,而不控制你;
欣赏你,而非评断你;
与你一起,而不侵犯你;
邀请你,而非强求你;
离开你,无须多言歉疚
批评你,而非责备你;
并且,帮助你,但不看轻你;
如果,我也能从你那里得到相同的,
那么,我们的相会就是真诚的;
并且,会丰盈彼此。
——萨提亚
萨提亚女士研究并总结了前面说的指责,讨好,超理智和打岔四种姿态,都不是自由和健康的姿态,还有第五种,叫做一致性,就是小诗里写的那样一种迷人又可爱的姿态。
这样的自己,你不想要吗?
如果你想要,如果你希望你的家人,伴侣,或者孩子也可以成为这样的人,欢迎你来到【实用心理学共同成长团体】。
这就等着你来到我们的团体里,一起体验和探索,我们一起认识自己,觉察自己,滋养并重塑自己,成为自由的自己,去丰盈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