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视界”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这两天读完窦桂梅《我的教育视界》,借着作者的文字与视角了解了英、美、乌克兰、韩国以及日本的教育概况或者说现状。有些制度层面的问题之前从未接触过,也很少涉及。自从真正踏入教育的一角才开始觉得真的有必要多读些相关书籍了,才开始有所关注。然而阅读才刚刚开始,不忘初心的坚持需要以毅力与耐力来支撑,也需要有所思有所记才能使零碎无形的东西得以简单梳理,哪怕这种梳理还极为简单,想必亦是有意无害的。
“语言是看得见的心灵之花”这曾是在窦桂梅另一本书中看到的,极为赞同,印象深刻。翻开她的这本国外访学、参观的随笔,期间的若干文字便化为心灵之花,一展其眼中所见心中所思所想。既然不能够用脚去丈量,借她人视角所了解些东西便成为不可多得的所谓捷径了。
英国篇:
《在这样一所教会学校》一文中她有感于那儿老师的基督情怀,有那样一些因为喜欢教育喜欢教师职业的老师而写道:“每一个老师对每一个孩子都充满期待。在一个班里有能力高的也有能力低的,但老师最重要的就是激励他们,肯定他们,帮助他们,让所有的孩子在爱与赏识中成长。”是啊,“激励、肯定、帮助”而不是“打击、否定、甚至讥讽、随意将对学生的认知固化,随意贴标签。这是工作的两个极端,但试想繁忙而琐碎的工作中我们是否无形中犯过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其实真的会有。意识这种东西有时候真的很可怕,如果不时时反思一不小心我们就会变成我们所不喜欢的人的样子,最为老师,这点更应该警醒。
在谈及英国学校自我评估的内容(他们的核心只有一个——学生)时,她谈到:“每个人都是独特的,都有自己的成长经历。对特殊学生的个性要呵护,对困难学生要竭力帮助,包括对残障和有特殊需求的学生以及需要奖学金的学生,教师都要提供支持。”毋庸置疑,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正如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一样,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了学生个体差异,家庭教育等各因素的影响,他们对知识的接受并不能整齐划一。有时候是我们过于急躁,觉得自身已经尽力为之,课堂上也已经破费心力地试图关注全体了,但为什么结果仍存在如此参差不齐的情况,有时候是我们太过于强调一致了,试图将问题简单化。教师什么时候才能发挥最大的授业解惑的作用呢?恰恰是在这些特殊学生身上才能更为凸显你的耐心你的学养,你的为师之道。认清了这点再遇到如此的特殊学生才能以平和的心态接纳他,帮助他,激励他,乃至慢慢地赏识他,他同样有一些你所不知的闪光点亟待你去发现。正如我班的蔡同学虽然学习与别人暂存些差距,其实挺爱帮助人的,愿意为班里做些事情,这一点就值得肯定与鼓励。
在谈及学校自评时窦桂梅引用了奥古斯丁在《忏悔录》中的话:“人们赞美山岳的崇高,大海的波涛,海岸的逶迤,星辰的运行,却把自身置于脑后。”她认为“我们自身的存在对于幸福感来说却正是至关重要的。”借以肯定学校自评之于一个学校发展的意义。其实不光对学校对管理者如此,对无数从事教育职业的个体来说,自评也很重要。认识自己是很难的一件事情,年少年轻容易因了激情因了梦想而分辨不清自己有多少能量多少力量或妄自菲薄或一时狂妄,年纪稍大些吧,却极易于安于现状不敢突破常规勇敢向前,每个人都有着自身的局限,自身的存在自身对自我的清醒认识往往影响着你的幸福指数。
美国篇:
在《春天,我们的学生在做什么——有感于四月的华盛顿》一文中,她有感于美国开放性教育的实施,写道:“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华盛顿的一切都是美国学生学习探索的课堂,而学生又构成了华盛顿重要的风景。因此,在华盛顿的这几天,我不断地感慨:这里全是学生!学生是华盛顿的生命!是华盛顿的未来!”是啊,从林肯纪念堂,越战纪念碑,华盛顿纪念碑,国家航航天博物馆……春天的华盛顿,半个月春假里华盛顿,到处有着学生参观游历学习的身影,他们从社会大天地中汲取知识,升华思想,深入地走向生活,不像我们除了学习课本,偶尔带领学生读书之外,外在的活动,真正可开拓学生视野的活动真是寥寥。鉴于城郊学校我们往往做不到还尚可理解,但城区学校能实际有效开展的不流于形式的活动又有多少?
在谈及美国人的微笑时,她引用到国内登机时的拥挤现象,并引用了一个外国人奇怪的问话:“飞机不是一个人一个座位吗?哦,中国人是带着使命来地球的,都这么 急…”看了这段文字我暗自摇头苦笑:是啊,在中国往往不是微笑感染着微笑,而常常是匆忙带动着匆忙,乃至愤怒激起了愤怒…为何都这么急呢?有时候自个儿也无端着急,什么没做,带了该怎样的年龄而还没怎样……无形中排队,无形中增添不必要的烦恼而不自知,真值得深思,反思;在谈及赞美时,文中引用一位美国学生的话,肯定了其用词的特色,也给人以启示。女孩说:“我热爱学校的很大原因是因为每一位教师都在助推你向前发展,克服困难,你发展慢了一些也不怕,教师会不断启发你并随时给你信心和灵感。”看来,美国的赏识教育真的做的很到位,直抵学生心灵。反思自身曾受过的学校教育以及自身所施予学生的教育还都远远达不到这一点。正如窦桂梅所感:推你向前——这个推字有力量,更有温暖。温暖与爱,真是我们应该更多的学习施予孩子的,要做到,首先要真正有爱才能不敷衍,不流于形。
乌克兰篇:
这几篇随笔记述了窦桂梅去帕夫雷什中学等学校时的所感所思,当然,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人的名字:苏霍姆林斯基。对于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但在我脑海中它极尽概括,仅仅是一种标识,读了这几篇文章不难看出不管是窦桂梅、李镇西,还有期间很多老师对他都赞赏有加尊重有加。跟随着他们的足迹去了解去感知才知苏霍姆林斯基其人其事,名不虚传,才感知自己的孤陋寡闻,这更促使我日后有时间一定要翻阅一下他的一些经典著作。
乌克兰人的民族意识,他们对教育对教师的无上尊敬令人可叹;他们每个学校所设立的教师博物馆不仅关注作为一个个具体的活生生的人的教师,而且呈现出不同历史时期的教师景观,展示了一段段真实鲜活的生命纪录,是记录,更是一种宣传与学校文化的传承。他们“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更是为人提供了鲜明佐证,苏霍姆林斯基的书房,各类书籍一应俱全,涉猎甚广。“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他不仅认识到,也以实际行动在践行,做到了。这点不得不令人敬佩。这几年也碰到了一些爱读书的人,从身边的他们身上深深的认识并感悟着:学习是一种生活方式,阅读是一种习惯。但是于己做到的又有多少?值得深切反思,现在开始还为时不晚,怕的是永远停留在思想层面而不去坚持,不去践行……在阅读中洗涤心灵,在平心静气的阅读中安放灵魂,读书应该成为生活的必需,成为不可戒掉的习惯:而我究竟从什么时候才意识到要读书,我究竟才读了几本书?真正的教师必须是读书爱好者,书籍应该是教师深扎的不断滋养心灵的深厚土壤,离开它,我们何以凭借?吃老本不变更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了!“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籍为友,这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的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江河。”借由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我们是否也应该默默读书,坚持坚定而行,培育自己也终有一天因积累无数溪流而渐渐潺潺有声的小溪了呢?
“一个好的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往往成长后的我们常常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而将孩子的快乐与悲伤而视之不见,如果不体悟,不走近他们,接近他们的心灵,爱,总是抽象的字眼,距离感总是会因大人僵化甚而固化的思维而产生。一个好的教师意味深远,每个孩子都是有天赋的,爱是教师无声的语言,教师对孩子的爱,应当是立体的,无条件的……希望这些话语能时时提醒,激励着我们依从、探索,勇敢前行……
韩国篇:
对韩国教育不但有些许耳闻,好在也曾身临其境,有所见,更有所感。其他且不多说,单是窦桂梅文中所提到的韩国对屡教不改的学生是可以进行适当体罚的这一点就感慨颇深。前几年我所任教的那所男校,楼道中,走廊上体罚学生背墙而站的想象就常常见到,办公室负责安排我们工作的级部部长也经常拿着戒尺惩罚那些违反纪律的学生。那些学生对老师真是毕恭毕敬,在那里,老师的确是有威严的。而我们的教育现状是什么?正如窦老师所提:我们现在一再强调对学生的爱,可我们的学生反而缺少必需的感恩和回报;我们想借惩罚而警示他们,可是又不敢罚,我们的教育总是走向极端……
日本篇:
读了游学日本的几篇随笔,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日本教育对教育公平的推广与落实:没有明显的重点与非重点学校差异;高考录取的公平;教师为了互动而可流动;还有一点就是日本教师实行公务员制度,无论是教授还是小学教师,所享受的待遇除了年限的奖金不同以外,其他完全一样。再有文中提到日本某所农村小学设定每年读书的册书——一年级90册,2年级100册………而我们呢?的确令人惊叹,更令人反思。
世界同而不同,不一样的教育,一样的以人为本。只是他们更重落实,而我们虽然有意识地去做,却多少有些大而空,一则大制度不同,国情与教育环境也不同,二则诸多细节尚待探究完善……视界因行走因阅读而有所拓展,有人说,“视界”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广开视野,拓宽你眼中的世界,也许唯有不断地阅读、践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