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我断断续续大概看了四个月,280多页的书,真是太久了,后部分还是赶着看完的。最初买这本书,是想要送给一个师姐贺她的书院开业,买回来却舍不得送。看书名以为是一本讲述怎么在孤独中成长的励志类书籍,后来才发现它原来是稍微专业一点的心理类书。
现在很多心理治疗会强调人际交往的重要性,鼓励求助者多交朋友,通过与外界的接触,让求助者搭建起内心与外在世界的桥梁,从而释放各种压抑的情绪,并更加积极 乐观地面对生活。这也算是帮助求助者建立更多有效社会支持系统吧,当他们有心理问题时,可以向外诉说,避免向内自我攻击。
但是,根据这本书,独处也是治愈心理问题的一个方法。培养独处的能力,也应该是心理治疗的一个方向。
天生内向,童年时期母爱缺失,或者童年四处漂泊居无定所的孩子,他们很多都不喜欢与外界互动或没办法与外界有足够的交流,只能通过想象 幻想等去应对孤独感。书中提到,很多作家 诗人 音乐家等从这类人中产生。他们必须学会用这种积极的方式去面对外在消极环境,并从中获乐。调查发现,抑郁症 躁狂症 神经症 精神病性问题,如果出现在此类人中,往往比一般患者程度更为严重。他们的抑郁 躁狂等症状会反复出现,更有甚者,一生都反复受此折磨,最后选择自杀。
什么可以让他们的情绪变好呢?创作。写小说 写诗 作曲子的时候,他们会更快乐一点。为什么这些活动对他们有这么大的作用呢?因为他们的创作过程是他们自我对话的过程,他们把自己的想象 幻想 感受通过这些方式表达出来,类似于外向者找同伴倾诉内心的痛苦一样,他们在创作时也是在宣泄,整理着自己的情绪,自我调整。
那么,对于内向者,心理治疗的重点能不能放在让他们学会更好地更自觉地回归自我,自我对话,自我调节,而不是引导他们向不擅长的人际交往方向去解决问题呢?毕竟,对他们而言,人际问题会形成新的压力。提高他们的独处能力,当问题来袭时,尝试通过创作等方式调节,既能收获新作品,增加成就感,还可能在不知不觉中自我治愈。
然而,问题的关键是怎样提高一个人的独处能力?独处能力是否能理解为一种自我接纳?人啊,在万千愁绪的时候,只想快点死去,而不是鞭笞自己解决问题。与人交往跟独处,没有哪个比哪个更简单,那就换着用呗,在焦虑的时候试试理性地独处,在压力大的时候试试跟人倾诉。
愿大家幸福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