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1】教育与教育学

前段时间,刚参加了一场考试,做完选择题,一看时间,还有一个半钟呢,就想着慢慢来,写好一点吧,反正提前写完也没事儿干,结果最后一个大题没写完,这相当于作文没写完呀!真的是血的教训。

以后任何考试都要记住:完成比完美更重要,保证提前10分钟完成,宁愿提前,也不要没做完。

复习专用导图

一、教育的认识:定义要素形态

描述性定义:描述该定义的用途。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

规定性定义:自己定义的,始终在用的。

纲领性定义:应该是什么样的,应然,指明一种价值取向。

1、教育的定义

广义 :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 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

更狭义:指思想教育活动。

简答题两个版本皆可

2、教育三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教育中介/媒介、教育措施)

1)教育者

①广义:指对受教育者态度、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

②狭义:教育者是指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

③其中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是直接的教育者,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④与老师关系:教育者不一定是老师,老师一定是教育者。

2)受教育者

①在社会教育活动中,在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方面有目的地接受影响、从事学习的人,统称为受教育者;

②受教育者既是教育的对象(客体),又是学习的主体。

特征:学习目的、背景、基础、问题与困难不同,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也不同。

3)教育影响

建构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起桥梁或沟通作用的一切事物的总和,教育媒介是教育活动的中介。

内容:课程、教育材料、教科书等;形式: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

4)三要素之间的关系

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实践系统:

教育的形态

二、教育的历史发展:4起源3社会发展

1、教育的起源 

答题:观点代表,地位和评价

2、教育的历史发展

(1)农业社会教育特征:古典学校,培养统治人才,个别化教学,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2)工业社会教育特征:为了生产劳动,现代学校出现,新建适合科技发展的新学校,改造传统学校,接管教会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突出教育的生产性。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教育的复杂性和理论自觉性越来越高。

(3)信息社会教育特征 (后工业社会、知识社会)

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教育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理解。国际化、本土化趋势明显。终身化、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

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萌芽创立发展当代状况

1、萌芽

中国:《学记》人类历史上第一部教育著作,孔子《论语》孟子《孟子》,韩愈《师说》;西方希腊三贤:435(师徒关系)苏格拉底、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昆体良:《论演说家的培养》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

教育学萌芽期特征:停留在经验和习俗水平,没有系统的理性认识。未形成独立形态,没有从哲、政、伦中分化出来。

2、创立

是谁对谁用什么方法得出的结论

▪培根:首次将“教育学“从哲学中独立(香肠要独立)

▪ 夸美纽斯:教育学“开山鼻祖” ,《大教学论》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夸大教育: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艺术)

▪ 康德:最早在哥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来大学看看我)

▪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现代/科学教育学之父,以实践哲学与心理学为基础的教育学。

3、发展

▪ 实验教育学:实验量化,拉伊《实验教育学》,梅伊曼《实验教育学纲要》(两伊实验)

▪ 文化教育学:解释理解文化,陶冶唤醒,狄尔泰《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斯普朗格《教育不文化》(伏尔泰有文化,特朗普没文化)

▪ 实用主义教育学: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以学生、经验、活动为中心。杜威《民主主义不教育》 《经验不教育》,克伯屈《设计教学法》(威武不能屈很实用)

▪ 制度教育学:瓦斯凯和乌里《走向制度教育学》《从合作班级到制度教育学》(手撕制度)

▪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阶级性,生产劳动,全面发展,前苏联 凯洛夫《教育学》世界上第一本马义教育学著作。我国 杨贤江 《新教育大纲》中国第一部马义教育学著作。(一匹马落在了江上)

▪ 批判教育学:教育再生产,不平等,鲍尔斯和金蒂斯《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阿普尔《教育不权力》吉鲁 《批判教育学、国家和文化的斗争》(两撕批判教育)

4、当代教育学状况

问题领域扩大,研究模式多样化,形成庞大学科体系,与教育实践改革关系密切,形成教育学元理论

四、教育学的价值

反思日常教育经验,科学解释教育问题,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启发教育自觉,扩展理论规野,养成正确态度,提高自我反思、发展能力,为成为研究型教师打下基础)。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