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下面的这个故事模式是否熟悉:
一个家长对于小朋友说:你现在去把玩具收起来好不好?小朋友说不好。家长说你收起来我就送你一朵小红花,小朋友说不好。家长继续说再不收起来我就打你。
这种先给胡萝卜后给棍棒的思维,也就是给个巴掌再给个甜枣,这种思路真的能让对方积极的去做事情吗?肯定是不能的!
那如何能让别人听我的呢?《如何让别人听你的》中有个概念——身份认同。把原本的“help”换为“helper”。
在上面的例子中,家长对小朋友说:你愿不愿意当我的小助手呀?小朋友大概率就会说好呀,接下来小朋友就会带着这种小助手的身份认同,去做收起玩具的行动。
把思维换到小朋友的角度:重点不是要做什么事,重点是我是什么人。唤醒我的角色认同,我有这个身份,做这些事情就是心甘情愿的啦。
《掌控习惯》中A给2个人递烟,B说我在戒烟,C说我不抽烟。B和C这两个人的回答有区别吗?从表面上来说都是拒绝别人递的烟,但是从B的心理上来分析B认为自己是一个抽烟的人现在正在痛苦的戒烟。C的心里就是我就是不抽烟的人,所以我不抽。这不就是很明显的自己给自己的身份是完全不一样的?
回想之前网络上有句话叫“出门在外,身份都是自己给自己的”,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知道,身份这个东西,用好了有大用处啊!那怎么建立身份认同调动自己的积极性呢?
1、写下自己的目标:我想做事有思路。
2、能实现这个结果的,会是什么样的人呢?:做事前有思考、事后有总结的人,常思考常总结的人,常推演的人就是做事有思考的人。
3、你会用哪些行为证明自己是这种人?:我会用每天思考发现生活中的细节进而写日更来证明自己是事前思考事后总结的人。
注意看:上面的第一个步是我们想达到的结果,第二步换一个思维,为了达到这个结果,我们要给自己什么身份,第三步就是自然而然的这个身份的人会做什么。这样的练习能够把我们想做成的一件事(结果)转化为我是什么人(身份)进而我会做什么事(行为),最后就会得到(结果)。
所以说~行动不驱动人,角色才驱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