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无意中接触到了一本书,成甲的《好好学习》,一口气竟然看了400多页,下面把自己昨天的摘录整理一下:
一、什么样的回答是深度回答?
1.从形式上看,简单的回答往往是对具体的问题或事情本身作出回答;而深度回答却是在分析具体现象之后找出抽象规律。
2.从回答的思考方式看,简单的答案往往是根据自己的直观感受、情绪与经验做出回答;而有深度的答案往往依托于有实验验证或者数据分析支持的结论。
3.从答案的效果上看,简单的答案往往只能用于解决一个特定的问题;而有深度的答案能够更普遍地解决类似问题,启发我们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思考问题。
所以,有深度的认知能力是这样的:在分析问题的时候,能够跳出问题本身思考更普遍的情况;在寻求答案的时候,能够根据理由可信度判断是否接受这个结论。
二、警惕陷入学习的"老鼠赛道"。
我们大多数人的学习层次一直无法提升,就是因为我们掉进了追逐技术效率的游戏圈套:我们越努力,跑得越快,要学习的新知识就越多。而这,让我们陷入了学习的"老鼠赛道"。在老鼠赛道中,我们看起来一直在努力,可是其实是在原地打转。
要想从老鼠赛道中跳出来,我们就要努力提升认知效率;而要提升认知效率,就要找到撬动效能的杠杆点——临界知识。
三、放慢速度,让读书事半功倍。
读书一定要花时间、耐心和思考力,将获得的新知识和已有的知识进行网络状的联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才有可能内化知识,形成新行为的暗示。
作者的做法是:当要解决某个问题的时候,主动去寻找可能会讨论这个问题的文章和书籍,去观察——作者用什么样的思路解决问题?在这个解决方案背后,是否有我熟悉的知识?我还能把这个解决方案的原理,应用在什么领域?
四、建立"绿灯思维",区分"我"和"我的观点/行为。
乔布斯在生前说过一句很著名的话:"我特别喜欢和聪明人在一起工作,因为最大的好处是不用考虑他们的尊严。"难道聪明人没有尊严?不是,是聪明人知道尊严不是在别人驳倒自己时去维护面子。真正的尊严是发现改进和成长的机会,成为更好的自己。
五、结硬寨,打代仗。
读书时,找到这本书对我而言的紧要之处。比如,我看目录之后,对作者提出的"结构图谱"觉得困惑——四个字都认识,加起来啥意思就不知道了。于是,我翻开相关章节略读,研究分析"结构图谱"这个概念的意义和作用。我发现,我必须把这一章20多页的小标题连起来看,才能理解结构图谱的意思。
六、对事情的反思
我过去还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
我还听说过有其他人犯过类似的错或者有做得更好的吗?
有什么相关的方法可以应用到这件事情中吗?
七、作者每日反思之八个习惯
1.积极处世:我们有选择的自由。
越是在逆境的时候越需要积极。
只有了解事实才有真正的积极。
2.先有目标后有行动:以终为始
要让自己看到目标实现的样子,要谈论目标最终的样子。
3.要事第一。
保持思考想要取得的目标才能知道什么重要。
学会拒绝才有时间做要事。
拖延或者委托不重要的事情。
4.双赢思维。
只有坦诚,才能建立双赢的基础——信任。
不被自己的观点和直觉反应控制,才能耐心地理解对方。
双赢的前提是信任,信任的前提是沟通事实、描述愿景、共同为目标努力。
5.先理解别人再争取别人理解自己。
只有自己先有空杯心态,悬挂假设,才能增进理解。
6.协作增效——第三种选择。
让别人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共同找到解决方案。
7.不断更新。
"刻意练习"理论对我的启迪就是要用新的方法训练自己、培养团队。
8.请教达人,知识迁移。
举一反三,就是学习、记录、思考、实践、反思、总结、链接、实践的过程。
八、反思日志怎么写?
1.今天遇到了什么问题?
(1)表面问题:
(2)实际问题:
场景还原:
(3)我的错误假设:
a.
b.
2.为什么会产生这个问题?
3.在这样一个矛盾出现、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我的心理表现怎样?
4.怎样解决,有什么启示?
九、以教为学
1.备课过程中搜集大量相关领域的资料,把教学当作一次全面提升拓展自己相关知识领域的机会,能够极大地提升自己的学习深度。
2.在备课中,一定要主动查询不同的观点和不支持自己结论的反面案例。
十、刻意练习
1.埃里克森经过多年的研究得出结论:训练天才型专家真正重要的是一万小时背后的刻意练习。在这里,刻意练习并不是人们之前理解的勤奋与努力。
刻意练习的核心假设是:尽管专家级水平是逐渐练出来的,但是关键在于受训者必须通过训练掌握更高级的心理表征,才能真正有突飞猛进的进步。 所谓心理表征,是指我们的大脑在思考问题时对应的心理结构。
2.如何从书写升级为记录?
(1)如实记录整个事情的发展过程——我们要尝试训练自己记录发生了"什么",是"如何"发生的。
做好回顾工作:周/月回顾;年度回顾;五年以上回顾。
周/月回顾,问自己:
第一,本周或本月的目标与期望是什么?
第二,实际情况如何,比预期好还是不好?
第三,为什么?
做得好的原因是什么?做得不好的原因是什么?
如果现在重新做,将会如何执行?新的假设有什么不一样?
"跨领域经验的类比与借鉴:思考自己遇到的问题可能与其他领域的哪些问题相类似,他们用了什么解决思路和方法?她们的假设是什么?这个假设的原理是什么?对我认识问题的方式有什么借鉴?
第四,总结经验。
有效的假设,是在什么样的前提下有效的?我未来一定要记得避免不考虑条件地乱用这次有效的经验。
哪些假设这次验证是错误的?哪些行为是未来要坚决避免的?
哪些假设是这次想到或者借鉴的,接下来要尝试应用的?
月度回顾中:将本月的新启发、新方法、新认识、新问题集中汇总起来。
年度回顾——检视基本思维方式和激发灵感
五年以上回顾——探寻基本规律如何影响生活。
1.审视我们现在所处的状况。
让我们现在骄傲的事情是什么?
取得的成就是什么?
遇到的困难与障碍是什么?
2.用三条线索记录过去10年的关键时间。
发生在自己身上的重要事件。
发生在家庭、公司或自己所在机构的重要事件。
发生在全局(组织之外,包括国家、世界)的重要事件。
3.看看这些事件有什么关系,它们如何影响了我们今天的生活?
十一、如何发现临界知识?
1.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入手,学习这个学科的重要知识。
2.找到最重要的知识和原理的原始出处。
3.尝试用更加基本的原理来解释这个知识。
4.没有解释的时候,想办法寻找或者自己创造一个假设,并验证。
十二、阻碍我们获得预见性认知的两个认知习惯:应激性反应与单因果思考方式
现象解释主要是应激性反应,直接对表面现象做解释;
技术规律则能够找到这个专业领域的重要规律;
底层规律则跨越了专业限制,用更加基本的知识来解释现象。
十三、书中提到的几个临界知识。